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是最會吃的。而這里的“吃”在加拿大,并不是說加拿大有什么特別好吃的美食,而是指身在加拿大的華人是如何在異國他鄉解決一日三餐的。隨著出國留學者的增多,“吃”是留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先后采訪了幾名在加拿大的留學生,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如“吃”在加拿大的吧!
食材篇
留學生的課業繁忙,匆匆忙忙隨便應付一頓飯的情況是常有的。在國內,遇到這種情況大家的首選通常是方便面,但在加拿大卻不乏更快捷且健康的選擇——與中國人強調吃新鮮蔬菜、肉類的習慣不同,加拿大很流行速凍食品和罐頭食品。
市場上這類食品的種類非常豐富,其營養保存技術也很先進,因而很適合做留學生的“應急儲備糧”。這兒的速凍蔬菜都是速凍前經過洗凈、切割處理的,人們可以省去洗菜、切菜的麻煩;而且該類食品大都價格低廉、便于儲存。我平時常常買來速凍蔬菜,放進冰箱冷凍室儲存,煮面條時加一些進去,既快捷方便,又可以平衡膳食營養,更為在異域他鄉保持健康身體這個革命本錢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當然,如果想自己動手改善一下伙食,那就要去買一些新鮮食材了。超市里的新鮮果蔬雖然品種齊全,并且涵蓋了各個價位檔次,但總體來說價格不菲,個別品種甚至貴得讓人望而卻步。
剛入學時,我就聽一個中國臺灣同學向我描述他在加拿大買菜的“辛酸”一幕。這位同胞很愛吃茄子,去了超市卻發現那里的茄子頗有“加拿大貴族風范”一一那些茄子大小基本一致,一個個擺在柜臺里,在燈光下看著像涂了油一般锃亮,每只茄子的身上都貼著價簽:(1.99加元,當時折合人民幣約13元),真是身價不菲啊!我的同學猶豫再三,始終不舍得買,連連哀嘆道: “加拿大茄子能吃人啊!”但是,我們很快就發現了另一個買菜的好地方——開放市場。
開放市場相當于國內的農貿市場,但不一定每天都開放。不同地區的開放時間不同,通常是每周兩次。這些市場一般以供應水果、蔬菜為主,有的也出售糖果、糕點、日用小百貨之類的商品。這里的果蔬非常新鮮,價格卻比超市便宜不少,通常兩、三個茄子才一加元,僅相當于超市價格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是,開放市場里的果蔬大多是成袋銷售的,份量很大,適合幾個同學買來后再“瓜分”。
動手篇
材料買好了,就該動手做了。中國學生在出國前往往沒有做飯的經驗,加上國內和國外的廚房設施有所不同,因此在剛開始嘗試自己做飯時難免惹出一些麻煩,鬧出不少笑話。比如,加拿大的廚房一般都配有非常敏感的火災報警裝置,而中國傳統的爆炒的烹飪方式會產生較多油煙,動不動就惹得火警裝置“驚叫”連連。常常是學校保安趕到“火災”現場一看,卻發現那不過是某位中國學生正在練習炒“宮保雞丁”罷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同學們不僅能解決各自的溫飽問題,而且還能做出幾道拿手小菜,在大家面前一展廚藝。我所在的校區學生宿舍樓的規模都比較小,大家住得比較近,幾乎每個月大家都能湊在一起聚一次餐,而每個參加聚餐的人都要準備一道菜。于是,各位“大廚”紛紛借此機會展示自己近期在烹飪方面的學習成果。我那棟宿舍樓里住的大多是國際留學生,大家總是帶來世界各國不同風味的菜肴。我們通常是一邊享用各國美食,學習制作秘方,一邊分享各自的難忘經歷、在加拿大學習生活的經驗以及最近身邊發生的趣聞。如此一來,宿舍聚餐成了國際聯誼大會。大家借此機會一起交流探討,新生更可以很快地與學長、學姐熟識,趁機請教學習和生活經驗,何樂而不為呢?
做客篇
除了同學朋友間的聚餐,我們也常受邀到當地人家里做客吃飯。這里順便提一下,如果有當地朋友請你到家中吃飯,你最好帶一個小禮物,比如一瓶紅酒或是一罐茶葉,又或是一兩樣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工藝品,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2009年圣誕節,我和另兩位中國同學應邀到一位當地朋友家吃飯,品嘗到了一頓地道的加拿大大餐。因為是圣誕大餐,主人做了滿桌的菜。雖說食品種類十分豐富,但做法實在讓我不敢恭維。在加拿大,圣誕節的傳統菜肴是火雞,不過加拿大人其實只是把整只火雞放進烤箱,烤熟之后拎出來,配上用清水煮熟的各種蔬菜,蘸上醬汁兒吃。你想,整盤的蔬菜和肉都蘸同樣的醬汁,嘗起來能有多大差別呢?
加拿大人做菜雖然技術不太精細,但絕對夠實在。每個人面前放一個大瓷盤子,那個尺寸是我們在國內招待四、五個客人吃西瓜時才能見到的。盤子里堆滿蔬菜、土豆(加拿大人的主食)和各種肉。我們知道在加拿大做客,把食物吃剩下是很不禮貌的,所以我們盡力地吃,想把東西吃完,可最后還是“投降”了,只得向主人道歉,好在對方并不介意。令我們驚訝的是,幾位加拿大朋友把各自的一大盤食物消滅得一干二凈,同時還保持著優雅的風度,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最后,主人鄭重宣布:“還有圣誕布丁呢!”
加拿大人有正餐后吃甜點的習慣。他們的甜點比較考究,不僅有乳酪蛋糕、肉餡餅等日常傳統甜點,也有特殊節日甜點,如圣誕布丁。圣誕布丁的制作方法與一般的西點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西點大多采用烘烤的方法烹制,而圣誕布丁卻是蒸制而成的,口感綿軟細滑。巧克力色的圣誕布丁澆上乳黃色的特制煉乳,擺在布置著紅燭綠葉的餐桌上,分外好看。在暖暖的燭光映襯下,看著濃濃的煉乳在布丁上緩緩地流淌,我竟有幾分陶醉,至于布丁好不好吃,已經不重要了。
縱然加拿大沒有享譽全球的飲食文化,但這并不能影響這里的人們享受生活并廣交朋友。對于留學生而言,“吃”的意義不只在于品嘗美味佳肴,它其實更是一座文化的橋梁,借此我們開始與五湖四海的朋友融洽地交流,同時可以更好地融入當地人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由此,我們可以獲得新的友誼。體驗新的文化。開拓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