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態健康品:電視廣告中流傳著一句話:年輕態健康品!年輕、健康,誰人不愛,誰人不想呢?注意啦,我們可不是給保健品做廣告呢。
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提醒我們,年輕態健康品,不是靠那些保健品就能堆出來的,它更是我們日常的一種生命狀態、生活態度;年輕態健康品,不只是外表看上去年輕,不是靠“拉皮”“去皺”做出來的,它更是由內而外的心身合一的健康狀態。
陳義勤,退休前曾是空軍后勤部衛生部部長,長期從事醫療衛生管理工作。退休后,他并沒有去安享晚年,而是積極地投身到與健康相關的公益事業上來,擔任著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副理事長的職務。忙碌的工作并沒有使他覺得過于疲憊,反倒感覺更加充實。
“談健康,要說的太多了,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健康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平衡。”陳義勤說,人的健康就好比一架精密的天平,稍有偏離平衡的狀態,就會導致亞健康甚至是疾病的發生。
陳義勤所理解的平衡主要包括:心理平衡、飲食平衡、運動平衡、用藥平衡。“我們總是在平衡與不平衡中努力地尋找著相對穩定的平衡,如何在動態的變化中把握平衡呢?就需要我們在心理、飲食、運動、用藥治療上盡量地保持平衡。
尋找心理平衡點
從呱呱落地到逐漸懂事,再到長大成人,最后離開這個世界,人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紛繁復雜的信息幾乎每天都填充著人們的視野。
“肯定有你看不慣的事情,也肯定有與你個人價值觀相悖的事件,如果你總是抱著一種挑剔的目光,看不慣、想不通……然后自己生悶氣,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心理問題,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陳義勤說,人要學會用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特別是遇到一些與個人前途、利益、命運相關的事情時,更要學會妥善的處理。
而妥善處理的標準,在陳義勤看來最關鍵的就是:順其自然。“融入時代的潮流、緊跟時代的步伐、既不能對周圍發生的事情麻木不仁,又不能怨天尤人、滿腹牢騷,努力地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心理平衡點很重要。”
攝入與消耗要平衡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的飲食已經從“吃飽”轉向“吃好”。不再僅僅滿足于果腹的需求,而是更加注重食物的品質與營養成分。而這帶來的問題就是吃得過精、攝入的量過多。
“往往有些人聽到吃什么食物對身體有益處之后,就常吃多吃,根本不考慮量的問題,這樣做不僅達不到補充營養的目的,甚至造成營養失衡。”陳義勤認為,人們的日常飲食應該粗細搭配,同時要把握好攝入與消耗之間的平衡點,特別要防止攝入總量過多。
陳義勤不管是出差在外地,還是北京開會,只要有應酬的話,他很少主動點菜。“因為沒有我愛吃的,也沒有我不愛吃的,東西南北中的飲食,我都能吃。再者說,點菜總習慣點自己喜歡的,而讓別人點菜,你就可以吃到不同口味的菜肴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個人不可能把每天的飲食精算得非常平衡。但陳義勤覺得不偏食、不挑食、控制住攝入總量還是能夠做到的。
動與靜相結合
“你知道,但不一定做得到;你做得到,但是不一定能形成習慣。”陳義勤說,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運動的重要性,但是真正養成習慣并不容易。
隨著社會分工逐漸細化、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白領往往都是奔波于“辦公室家”的兩點一線,特別是通訊、網絡的普及之后,大大減少了,人們走路運動的機會。“上下樓坐電梯、有事就打電話,這樣幾乎”斷送“了我們走路的機會了。”
“生命在于運動,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要讓他們每天抽出一個小時去運動的話,他們的回答往往是:沒時間。”陳義勤認為,沒有時間根本不能成為不運動的借口。
“如果每天不能集中抽出一個小時的話,可以利用零散時間積少成多!”陳義勤說,剛開始應該主動強迫自己去運動,特別是沒有形成習慣之前,肯定有一段痛苦的過程,等形成了習慣,就覺得堅持運動并不是那么困難了。
現在陳義勤每天都堅持走路1小時,此外,每周還會去游泳館進行3~5次的游泳。“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運動量也要因人而異。”
防止過度醫療
人的一生,幾乎沒有不生病的,有病進行治療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陳義勤極力地反對過度醫療。
“盡可能少跑醫院,一些感冒發燒的小病也盡量不要去大醫院。”陳義勤覺得,過度的檢查不僅浪費了錢財,而且對身體也沒有好處。
對于用藥治療,陳義勤認為,盡量做到少用藥,用藥精。“如果普通的感冒,注意休息,多喝點水,即便是不吃藥,過兩天也會好的。當然,一些老人、小孩、孕婦要格外注意,防止感冒引起其他并發癥。”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還存在著”只要舍得花錢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觀念,這是誤區。陳義勤說,醫學上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值得醫學工作者們去探尋。如果病人或病人家屬對醫療技術、醫務人員期望值過高,一旦達不到,往往心里很難承受。
陳義勤認為,心理、飲食、運動、用藥這四個平衡之間是一個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四個方面的平衡絕不是一時、一日、一周的短暫平衡,而是要在長久的生活中不斷尋求,我們每個人的平衡點是不一樣的,所以自己的健康還需要自己去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