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丁類藥物正規學名叫組胺H2受體拮抗劑,因為這類藥物的名字中都含有“替丁”二字,因此俗稱替丁類藥物。替丁類藥物是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病的重要藥物。這類藥物最早上市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面世的西米替丁,隨后又誕生了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這類藥物的面世被專家稱之為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第一次革命”,足以說明它地位的重要。但這類藥物也有它的作用特點、適應癥和應用注意事項,胃病患者正確合理使用才能收到最好的療效。
1 什么情況下用替丁?
不少人都知道替丁類藥物是治療“胃病”的良藥,因此,只要聽說自己患上了“胃病”,不問青紅皂白,就吃替丁。
其實,“胃病”包含有多種疾病,并非都能用替丁治療。替丁類藥物是一類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因此它只適用于治療胃酸分泌增多所引起的疾病,如胃、十二指腸潰瘍、糜爛性胃炎、一部分反流性食管炎。對那些與胃酸分泌增加無關的疾病如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膽汁反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癌、胃腸痙攣、胃腸道寄生蟲病等皆無顯著療效。同時,由于替丁類藥物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較質子泵抑制劑如洛賽克差,因此,它們一般用于癥狀輕、非急性期或維持治療時,對那些有并發癥如出血、梗阻的消化性潰瘍病不宜作為首選。
2 是否需要長期服?
許多潰瘍病患者對替丁類藥物到底需要服用多長時間并不十分清楚。有人服了1周左右,癥狀好轉了,就自行停藥,結果不到1年,“胃病”又犯了;還有些患者被反反復復折騰了幾次后,就認為“替丁類藥物不能停”,常年服用,結果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其實,消化性潰瘍分為兩種,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和胃潰瘍。用替丁類藥物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一般需4~8周,治療4周后,潰瘍的愈合率達80%左右;而胃潰瘍一般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大,并且發生常因黏膜防御力低下為主,故治療時間需8~12周。另外需要注意,服用此類藥物期間,假如突然停藥,胃酸分泌會很快恢復原來水平。因此,目前普遍主張患者采用遞減法停藥,如由每天2次改為每天1次,1周后再改為隔日1次,逐漸停藥。同時,患者可根據癥狀的復發及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短程按需治療。總之,治療上一方面要避免在治療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超量、超長時間,以及不合理聯合用藥。
3 分次服還是夜晚一次服?
替丁類藥物的傳統服用方法是:西米替丁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晚睡前加服400毫克;雷尼替丁每次150毫克,每日2次,于清晨和晚睡前服用;法莫替丁每次20毫克,每日2次,早晚餐后服用,或晚睡前1次服用40毫克。近年研究發現,人體24小時胃酸分泌量約為150毫克當量,其中60%是在夜晚分泌的,特別是當人們入睡后,迷走神經活躍,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如果夜晚胃酸分泌過量,易誘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白天的胃酸分泌量相對夜晚要少,加之一日三餐,食物對胃酸具有緩沖作用。有研究表明,普通混合飲食可使白天的胃酸被中和50%左右,如果是針對潰瘍病的飲食(少量多餐、低脂、少刺激食物),則食物對胃酸的緩沖率更高。因此,夜晚單劑量服用抑酸作用強的替丁類藥物就能有效抑制過多的胃酸分泌,保護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免遭酸的損害,以防止潰瘍發生及復發。而白天由于有食物對酸的緩沖作用,加之較為合理的飲食,剩余酸較少,無需再用抑酸劑。這主要針對潰瘍已愈合的患者而言。如果按常規對已愈合患者繼續于白天使用作用強的替丁類藥物,特別是法莫替丁,可能造成胃酸過度抑制。因此,潰瘍病活動期每日多次服用使24小時胃酸均處于低水平,這樣有助于潰瘍病變快速愈合,而潰瘍愈合之后以夜晚單劑量1次服用為宜,這樣,既能有效抑制夜間胃酸分泌,又能使在白天起消化食物作用的胃酸被保留,有利于正常消化生理功能的發揮。
4 可否單用治潰瘍?
潰瘍病的愈合或復發與胃酸酸度,尤其是與占主要分量的夜間胃酸有關。近年大量的研究又證明,幽門螺桿菌也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之一,而且常規抑酸治療,愈合的潰瘍每年復發率為50%~70%,而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使潰瘍復發率降至5%以下。因此,目前臨床上治療消化性潰瘍,尤其針對胃酸分泌過多的患者,常將抑酸劑和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菌藥物聯用,這就是常說的“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臨床觀察證明,雷尼替丁+甲硝唑+阿莫西林,療程2周的三聯療法療效較好,副作用少,費用低廉。短療程四聯療法是用枸椽酸鉍鉀120毫克,4次/天,餐前服,連服2周;替硝唑0.5克,2次/天,四環素0.5克,4次/天,均餐后服用,用藥1周;雷尼替丁300毫克,睡前1次,連服2周。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完全根除者,潰瘍愈合有效率100%,幽門螺桿菌未根除者僅為44.4%,進一步證實潰瘍愈合與幽門螺桿菌根除有關。本方案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均達85%以上,其潰瘍愈合有效率為96.2%,副反應較少,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較高,加之藥價低廉符合國情,優于傳統三聯療法,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
5 注意不同藥物的相互作用
①氫氧化鋁、氧化鎂等抗酸藥物:治療“胃病”的常用抗酸藥物如氫氧化鋁、氧化鎂等能使替丁類藥物的吸收減少,從而降低療效,故兩類藥物不宜同服。如需合用,兩藥服用時間至少間隔1小時。②嗎丁啉等胃腸動力藥:與胃腸動力藥合用時,替丁類藥物的劑量須適當增加。③鐵劑:因替丁類藥物能降低胃內酸度,不利于鐵吸收,故不宜與鐵劑合用。④降糖藥:與格列吡嗪等降血糖藥并用時,應警惕可能發生低血糖。⑤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在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西索米星、奈替米星、阿司米星、小諾米星、妥布霉素、巴龍霉素、大觀霉素等)聯合使用時因可引起呼吸抑制,故不宜合用。⑥普萘洛爾、氯氮平、地西泮類:由于西米替丁能抑制細胞色素P-450肝藥酶活性,故增加了普萘洛爾、氯氮平、地西泮類等藥物的血藥濃度,必須合用時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這些藥物劑量。
正確認識替丁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這類藥物不良反應以西米替丁較多見,主要集中在中樞神經、血液、消化、呼吸及心血管系統。靜脈用藥、長期大劑量口服、肝腎功能不全或原有疾病嚴重者則易發生中毒。主要表現為頭昏、疲乏、口干、腹瀉、肌痛、男性乳房發育、溢乳、一過性轉氨酶增高、間質性腎炎等。老年和重癥病人可出現可逆性精神錯亂和中毒性肝炎等。特別要提醒的是替丁類藥物具有抗雄激素作用,長期大量使用可出現男性乳房女性化、陽痿、精子數量減少及女性泌乳等反應,并可抑制皮脂腺分泌,誘發剝脫性皮炎、脫發、皮疹和皮膚干燥。
雷尼替丁屬于第二代H2受體拮抗劑,它在化學結構上以呋喃環代替西米替丁上的咪唑環,副作用更小。法莫替丁則屬于第三代H2受體拮抗劑,其化學結構上以噻唑環代替西米替丁上的咪唑環,副作用也不大,僅有頭疼、頭暈、便秘、口干、惡心等少見副作用。新型H2受體拮抗劑尼扎替丁和羅沙替丁,前者與雷尼替丁相似,后者是壁細胞上組胺H2受體高度選擇性和競爭性拮抗劑,兩者長期服用副作用輕微,偶有便秘和腹瀉等表現。
總體來說,替丁類藥物的副作用都比較小,總發生率低于3%。所以,患者可以在考慮副反應的前提下,選擇副反應較小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服用。用藥期間即使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予以減量、停藥或更換藥物,并酌情給予相應的治療,一般都能很快地恢復。目前認為,西米替丁價格便宜,但抑酸作用弱,副作用相對較大;法莫替丁抑酸作用最強,副作用輕微,但價格較貴;雷尼替丁抑酸作用強于西米替丁,略弱于法莫替丁副作用輕微,價格便宜,是性價比較高的替丁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