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自古有老話:“處暑寒來”。一旦到了處暑,人的體溫會比夏天低不少,此時要特別注意保養,并且做好補水功課,防止自己在隨后的日子里因為津氣干燥而患病。
通常立秋以后,天氣漸涼,氣候就變得日趨干燥。此時人們往往會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皮膚等部位有干燥感。有的人還會出現口干舌燥、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癥狀,不少人的鼻腔黏膜對冷空氣的刺激不適應,常發生傷風、感冒、流鼻涕等,這些都稱為“秋燥”癥。面對“秋燥”,首先要改變一下夏天的生活習慣。
不戴深色墨鏡
處暑伊始,紫外線照射仍舊比較強烈,紫外線會讓眼睛干燥,使晶體緊張。眼睛是身體器官中最敏感的部位之一,身體一旦出現秋燥,眼睛立刻會變得無神、缺乏活力。因此,在處暑時節如果你依舊佩戴深紫色或純黑色太陽鏡,會增加晶體的負擔,使晶體產生一定緊張度,迅速疲勞。長此以往,晶體彈性會下降,導致水分減少,特別是對于隱形眼鏡的佩戴者而言,此時佩戴深色墨鏡更容易讓眼睛患上“干眼癥”。專家建議處暑時節可以選擇淺灰色和淡紅色的太陽鏡為宜。
穿上一雙棉襪
腳是連接身體和大地的惟一通道,如果貪涼,經常光腳穿鞋,或在家打赤腳,會讓身體吸收過多寒氣,加重體內干燥程度。另外還要盡量少用空調,保持基礎體溫。空調會讓你手腳冰涼,還會影響睡眠質量。特別是對于每天在空調房工作8小時的上班族來說,冷風空調會影響內分泌,加重體內干燥的程度。所以,回家后盡量把窗打開,用自然風為自己降溫。另外,在晚上睡覺時,記得在腹部蓋上一層薄被,以防脾胃受寒。
多食新鮮蔬果
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具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在處暑時節,我們可以選擇多吃點葡萄,因為葡萄中含有一種叫白藜蘆醇的成分,它能幫助皮膚吸收優質水分,促進皮下血液循環,保護皮膚膠原蛋白的彈性,讓你遠離秋煤。另外,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少吃韭菜,大蒜、蔥、姜等辛辣煎炸熱性食物和調味品,以防加重秋燥。
適當多睡解秋乏
處暑后,之所以會出現乏力現象,是由于整個夏季炎熱的氣候讓人消耗了太多能量,比如長時間大量出汗會讓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相應減弱,睡眠也得不到充足的保證。到了處暑,人體開始修整,準備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會產生疲勞。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處暑后入秋,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處暑后天氣變涼,就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盡量爭取每天多睡一個小時,晚上10時前入睡最好,并要早睡早起,以提前進入防秋乏的“備戰”狀態。此外,還要適當午睡,這有利于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人。因為老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古代養生家認為老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
防涼防寒多運動
處暑過后,在生活起居上更應注意預防過涼、過寒。對于有頸椎腰椎疾病潛在危險的人,應適度使用空調、電扇,不要直接對著后背或頸部吹。在睡眠狀態中,空調溫度不宜調得過低,晚上最好先定時,避免因過度貪涼引發頸椎腰椎疾病。
可多安排些就地取材的運動,比如:擴胸運動、擦玻璃、遠眺等,充分運動頸部和背部肌肉,保持頸部血流暢通。此外,還要改變夏季長時間在室內的習慣,適當進行戶外運動,比如:快走、登山、打球等,增強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