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陸續有媒體報道稱,全國各地有一批有過高危性生活的人,經多次艾滋病病毒檢測均為陰性,可他們仍然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一時間,類似被稱為“陰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被炒得沸沸揚揚。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表態:沒有所謂的“陰滋病”說法,也沒有“陰滋病”病毒,公眾不需要恐慌。所謂“陰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癥狀,屬于一種心理疾病。
如今在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人,經多次專業醫療檢查后,仍堅信自己患有比常見艾滋病更可怕的“陰性艾滋病”。這些人表示能確實地感覺到自己的軀體發生的變化,莫名的疼痛會帶給他們身心的折磨。心理專家表示,實際上上述人士患了一種名為“軀體形式障礙”的心理疾病。
個案:腸內沒長蟲,緣是心理在作怪!
向先生曾患有腸道寄生蟲病,病好后卻整日憂心忡忡。原來,夜深人靜時,向先生總覺到腸胃陣陣刺痛,像有千百條蟲在咬,這讓他擔心腸道寄生蟲病又復發了。在大半年的時間里,向先生到處求醫,無數次的化驗證實他體內無寄生蟲,然而疼痛的感覺卻總揮之不去。最終,向先生找到了心理醫生進行治療,用藥物控制住了病情。
“常有病人走進醫院,手里攥著一摞化驗單,一看這架勢,多半是患‘軀體形式障礙’的了。”心理醫師表示,這類病人自感癥狀明顯,在醫院卻查無所獲,于是便會不斷尋醫問診。
剖析:“軀體形式障礙”究竟是種什么病?
心理醫師說,“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心理醫師打了一個比喻:“假設有人拿一把刀一直在你的背上比劃,但他始終沒有刺下去,這就會引起你的關注,而你越關注,就會越不舒服,你總會擔心這把刀什么時候會刺下來。總體來說,就是過度關注,導致無中生有、小題大做。”
據了解,“軀體形式障礙”背后的推手是焦慮癥,而焦慮癥與軀體形式障礙又有所區別,焦慮癥患者是情緒焦慮,而軀體形式障礙是認知焦慮。認知焦慮不易察覺,但潛意識里總會擔心自己的病癥。
病因:尚無定論 但女性患病多
專家認為,“軀體形式障礙”可從遺傳學、動力學、認知觀念的角度去理解,從遺傳這一角度解釋,目前已被確認了。而從動力學上說,軀體形式障礙其實是一種焦慮的體現,比如說我在你面前,為了不讓自己焦慮,會不自覺地吞口水,這樣你就不會關注我的眼神。還有一種是行為上的角色扮演,潛意識里為達到某種目的角色認知所導致。
“軀體形式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明,但據臨床觀察,專家們認為,此類患者的個性特征很鮮明:他們通常較內向、偏執、敏感多疑,對身體健康的變動十分關注。由于女性在情感體驗上比男性要敏銳,因此女性患這種病的幾率遠遠高于男性。
建議一:看淡“生死”可避“障礙”
心理專家表示,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也可能導致“軀體形式障礙”的產生。文化程度的高低、是否迷信、是否有宗教信仰、是否具有亞文化等,都有可能引發此病。比如日本人認為生命像櫻花一樣會很快凋謝,對生命不在意,這樣他(她)對疾病也不會過高關注,患上“軀體形式障礙”的幾率就相對小一些。
建議二:心病需心藥醫 吃藥比放任好
由于對“軀體形式障礙”這一病癥知識的缺乏,導致不少患者有病亂投醫,結果錢花了,時間浪費了,生活被打亂了,病情仍得不到緩解。
其實有經驗的醫生會檢查“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病情與過往病例是否符合,疾病的規律是否一致,再加上年齡因素、文化修養、性格特點等相結合,很快就能判斷患者是否是“心病”。心病還需心藥醫,想要癥狀得到緩解,“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需要到心理科就診。若放任不管,對生活工作會造成一定影響。
在治療上,依據患者病情的輕重情況,醫生通常采取心理治療或服用抗焦慮類藥物治療。所謂“是藥三分毒”,而在“軀體形式障礙”的治療上,專家表示,長期吃藥是利大于弊,不吃藥最好,但吃藥比不吃藥好。這種疾病對患者的影響,大大超過服用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而藥物的影響是可控的。
患者:保持兩種正確心態
目前有40%患有“軀體形式障礙”的人,病情會反復發作,這是由性格特點決定的。因為一個人的個性是很難改變的,這個患者這次病治好了,下次出現新的情況,他又會懷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病,一直會這么反復。
因此,專家建議患者需抱有兩種心態:第一種是“無知者無畏”,自己不能掌控的病癥,堅決不去理會:第二種是科普“掃盲”,對這種病癥的前因后果充分了解,切忌似懂非懂,否則會是“自己嚇自己”。
作為患者家屬,對“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要對患者貫徹一些恰當的觀點,堅持“不討論、不提倡、不支持、不反對”的“四不”方針,對患者要理解,與患者多交流,增加患者的興趣愛好。同時,家屬要監督患者,使他(她)在一段時間內,堅決不盲目就醫,減少就醫后產生的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