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結合,國內外大致都或遲或早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技術革命階段,多以基礎設施為重點,表現出生產力驅動的特點,以網站為線上線下結合切入點;第二階段商業應用階段,多以應用為重點,表現出生產關系驅動的特點,以商業社區(產業集群、產業鏈等)為線上線下結合切入點,第三階段轉型階段,多以戰略融合、模式創新為重點,表現為生產方式驅動的特點,以核心業務為線上線下結合切入點。中國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不平衡。第一階段以2000年的企業上網工程起步,早期O2O模式上市和企業網站的失敗探索為標志。當時互聯網周刊提出口號“全世界計算機聯合起來,INTERNET就一定會實現”,在技術層面整合各行各業。此后,互聯網周刊轉而提出“全世界各行各業聯合起來,INTERNET就一定會實現”,標志新階段到來。第二階段主要是2004年后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在應用層面結合,第三階段是2010年以來,互聯網以數據核心業務的形式,從戰略和模式上(而不再只是應用上)融入各行各業
互聯網與蒸汽機有某種類似之處。工業化經濟是機械體系的經濟,各行各業的機械都需要動力,因此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動力技術,很快滲透進各行各業,引發了以分工為特征的工業革命;網絡化經濟是有機聯系的經濟,各行各業都需要聯接,因此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聯接型技術,逐漸滲透進各行各業,引發了以融合為特征的信息革命。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結合,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大致都或遲或早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技術革命階段,多以基礎設施為重點,表現出生產力驅動的特點,以網站為線上線下結合的切入點;第二階段是商業應用階段,多以應用為重點,表現出生產關系驅動的特點,以商業社區(產業集群、產業鏈等)為線上線下結合的切入點,第三階段是轉型階段,多以戰略融合、模式創新為重點,表現為生產方式驅動的特點,以核心業務為線上線下結合的切入點。
中國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十分不平衡。第一階段,以2000年的企業上網工程起步,早期O2O模式上市和企業網站的失敗探索為標志。當時互聯網周刊提出的口號是“全世界計算機聯合起來,INTERNET就一定會實現”,互聯網還只是在技術層面整合各行各業。此后,互聯網周刊轉而提出“全世界各行各業聯合起來,INTERNET就一定會實現”,標志著新階段的到來。第二階段主要是2004年以后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在應用層面的結合,主要有三個標志,一是依托區域產業集群的平臺型網絡和依托行業實體經濟的垂直型網絡的興起;二是中央企業通過互聯網對上下游產業鏈進行大規模整合;三是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服務網絡的形成。第三階段是2010年以來,互聯網以數據核心業務的形式,從戰略和模式上(而不再只是應用上)融入各行各業,其中三個明顯標志,一是移動互聯網中,互聯網作為核心業務主導傳統電信業;二是中央企業圍繞價值網絡的戰略融合與模式創新;三是新一代O2O在房地產等傳統領域的出現。
一、互聯網與各行各業:技術導向的融合
1、政府主導的行業、企業上網工程
中國早期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整合,最初不是以企業為主導,而是以政府為主導發起的。
2000年7月7日啟動的“企業上網工程”,是第一個明確以互聯網與各行各業企業結合的工程。企業上網工程采用的一個主要招數,后來在市場中還有相當活力。這就是采用網上展示交易會的形式,集中組織行業或地方特色企業產品與服務進行網上展示。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多年之后,網上展洽會的形式,在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市場運作中,自發地恢復了活力。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原因是網洽會的定位,適應了早期階段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的結合點,它直奔主題,集中辦兩件事:第一,拿單;第二,拉客戶。這兩項需求占了各行各業當時對互聯網需求的54%。也就是說,各行各業最初對互聯網的需求,一半以上集中在市場需求,而不是人們以為的技術需求、管理需求、資金需求和人才需求。直到電子商務平臺成熟后,這種情況才改變。
放在互聯網剛引入中國那幾年看,政府意識超前,而行業和企業意識普遍滯后,政府拔苗助長企業,有其客觀原因。在初步啟動后,中國政府非常明智地改變了政策,朱基在信息化上提出“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2、市場化早期得失參半的“鼠標加水泥”運動
“鼠標加水泥”主觀上帶有排斥互聯網新興服務的傾向,客觀上卻促進了基于WEB的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早期結合。
商業流通領域首先與互聯網結合。線上的8848與線下的西單商場攜手合作。西單商場于2001年底投資900萬元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igo5.com)。三聯家電的B2C網絡概念,使得被其收購的鄭百文在股市上出現轉機。但好景不長,“鼠標加水泥”們很快就遇到了困境。
從今天的觀點看,“鼠標加水泥”們失敗的共性的原因,在于對互聯網只是從技術上加以,而缺乏商業上的認識。以西單商場為例,同樣商品上網后,反而在原價基礎上加價。因為只把互聯網技術成本加入了價格中,而沒有意識到直接進貨可以省去中間渠道加價耗費,像日后的圖書經營那樣半價銷售。
二、互聯網與各行各業:應用導向的融合
2004年前后,中國與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先后進入了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基于應用相結合的時期。其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前期大規模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應用創造了基本的條件;二是前期企業的技術改造,為應用提供了基本的能力。這一時期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結合,從前一時期的點,擴大到面。
1、依托區域與行業集群的電子商務
2004年前后,中國互聯網與各行各業應用結合的重心,明顯出現了由北至南遷移的現象。表現為70%的行業網站,集中于長三角一帶;杭州成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而一度以8848潮的北京電子商務,在與傳統行業結合的大潮中,卻在失去勢頭。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一旦進入應用結合階段,其特殊性就表現出來。光有互聯網的優勢,像北京那樣的資本優勢,或者光有各行各業的實務優勢,如廣東那樣的地面優勢,都不足以很好實現結合。
一方面,擁有區域或行業的集群資源,成為結合的必要條件。中國與美國不同,中國許多實體方面的社會化條件,不像美國那樣完善。在互聯網發展起來后,美國可以集中解決線上的問題,而中國還要補線下的課。因此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結合,在中國往往在那些線下產業集群發達的地區更容易做。
另一方面,擁有互聯網服務龍頭平臺,成為結合的充分條件。區域、行業的產業集群發達,可以解釋電子商務之都為什么不在北京,而在長三角;但解釋不了為什么在長三角,而不在集群同樣發達的珠三角。這就要說到互聯網龍頭的作用了。
東莞的產業集群,與江浙同樣發達。但各行各業都成為阿里巴巴的客戶。阿里巴巴2008年進入東莞市場,第二年在東莞就吸納會員達到900多家,而東莞電子商務本地企業運營舉步維艱。廣東省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黃偉群分析其中原因認為:“東莞在電子商務發展上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引領。”
與廣東情況類似的,在世界上還有意大利,那里產業集群極為發達,但缺乏一個像阿里巴巴式的龍頭平臺,所以各行各業在與互聯網結合上,就顯得群龍無首。可見在應用階段,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結合,必須做到互聯網龍頭企業和各行各業線下服務兩方面都強,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一頭熱,就會出現北京那樣的資本概念熱,或廣東那樣的“信息時代的小生產”。
2、大型企業的產業鏈整合
在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結合中,大型企業往往扮演特殊重要作用。因為大型企業往往是行業的龍頭,它本身是企業,一旦成為互聯網龍頭,會把上下游產業整體帶動起來。一個企業帶動整個行業。
2002年前,我國企業上網超過英國、日本、意大利,居世界第9位;但從事商業交易,尚不如一般發展中國家,在“使用”這一項上,居世界第51位,排在委內瑞拉、泰國、印度等之后。
2004年后,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結合出現了明顯加速現象。在開展電子商務的大型企業中,通過電子商務進行銷售、采購業務比率逐年上升。電子商務銷售額比率由2004年的20.92%上升到2006年的27.39%,并基本穩定在這個水平;采購額比率由2004年的21.21%上升到2006年的30.11%;銷售訂單比率由2004年的21.24%上升到2006年的32.33%;采購訂單比率由2004年的19.74%上升到2006年的30.44%。圖1反映了電子商務在銷售和采購業務中應用的發展趨勢。到2006年,情況已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見表1。中國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同2002年比,比例有了大幅提高。所以我們可以認為,2004年到2006年,是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結合的起飛時期。
3、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服務網絡的形成
在大型企業電子商務進展神速的同時,中小企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卻遲遲難以進展。
2007年,經過對全國2萬6千樣本的調查,謎底被發現。原來,并非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不想與互聯網結合,而是小企業主不接受企業自建的做法。后來,在趙小凡力主下最終形成的八部委647號文件,確定了中國特色的中小企業信息化方略,首次與美國、日本、歐洲各國的主要路數,形成了明顯的分別。中國各行各業中小企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明確不再以企業自投自建為主,而是以服務體系(即服務網絡)為主要取向,有針對性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服務體系,后來在實踐中又發展為以平臺為核心的電子商務服務業。
找對了路,問題迎刃而解,中國發展起強大的中小企業服務網絡平臺,一舉取得了國際競爭優勢。2010年,中小企業普及電子商務,網上交易和網絡營銷的利用率高達42.1%,相對2007年,局面得到了徹底扭轉。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在中小企業這里柳暗花明。
三、互聯網與各行各業:戰略導向的融合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結合,還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以應用為切入點實現結合,突出的局限在于,往往只是引起用變而不是體變。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現代化,只引起用變,而不觸及體變。就好像一陣風只刮過地表,而不觸及深層。
深層的變化來自哪里?首先當看核心業務的變化。以往,各行各業的核心業務,都是傳統業務,互聯網只是工具,好一點是邊緣業務;深度融合,突出的改變,在于將核心業務改造為數據核心業務。為此,需要觸及企業和產業靈魂的變革,一是表現在互聯網與企業戰略的融合,二是表現在具有生產方式轉變意義的模式創新。
1、移動互聯網:核心業務從語音向數據的轉變
移動互聯網,在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中,從根本上改變了核心業務。在與互聯網結合之前,移動業務仍以傳統的語音業務為核心業務。語音業務的傳統性主要表現在它是原子模擬信號業務,它可以支持規模經濟,即通過同質化手段,降價競爭;但很難支持范圍經濟,即通過低成本差異化,提價競爭。互聯網與移動業務的結合,不是簡單應用互聯網,比如應用互聯網的渠道賣手機、在手機上聯接互聯網(如WAP),而是把語音本身數據化,形成數據核心技術、數據核心業務,在數據化的核心業務上,生長出可以輕資產運營的、高差異化而又低成本的高增值業務。這樣,語音收入即使持平,也可以通過數據業務的膨脹,而獲得十倍速的高增長。
2、將互聯網融入企業戰略
深度融合的另一種形式,是傳統產業把互聯網當作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引入企業戰略和模式轉型中。歐派積極探索蘋果模式時代中國房地產的轉型之道,姚吉慶把蘋果模式概括為“以大規模制造的方式,通過App Store這種開放式的軟件應用開發與利益分享商業模式為顧客提供具有個性化的產品”。“其成功的本質是Apple成為一家提供操作系統和生態系統底層運營環境的平臺商、無數軟件開發者共同參與生產的生態系統。”將這種方式引入家具行業,形成“在擁有個性化定制的基礎上將其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的新戰略:“個性化功能空間,是在公用空間中基本空間一致的情況下,提供少數幾種消費者所喜歡的個性化裝修風格,例如歐式、現代簡約、新中式等等,N種整體廚房、臥室和衛浴等功能空間裝修風格,以充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差異化定制需求。”
國內外另一些企業,已開始在企業戰略中,實質性地融入了數據戰略。例如OpenTable、SpaFinder、偉業我愛我家等企業,對客戶資料和客戶房產消費與投資趨勢進行數據分析,可以用很低成本,把高價值客戶從一般客戶中區分出來,加以特別的服務。美國房地產搜索引擎企業Trulia可以依靠Google的API生成特定的圖象,以便用戶獲取更多詳細信息。根據郵政編碼搜索特定區域的待售房屋。
許多企業把互聯網戰略當作品牌戰略的一部分,用來加強傳統業務。2010年8月,愛慕集團專為互聯網市場推出的新品牌\"心愛\"在其官網和淘寶旗艦店銷售,該品牌與傳統高端定位相區別,采取中低端定位,價位僅是愛慕集團旗下主力品牌“愛慕”的1/2-1/3。國美的互聯網品牌戰略,也正融入企業整體品牌戰略,取得出色成績。
3、O2O的模式創新
O2O模式成為當前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結合的熱門方式。在經過團購等初級的探索外,O2O已開始進入到企業戰略層面。從國外情況看,沃爾瑪和折扣零售商凱馬特,正在試驗以“到店提貨”(in-storepick-up)為核心的服務模式。“到店提貨”方式的特征是在網店里選購商品并在線支付,然后在就近的超市提貨或者預約快遞送貨上門。互聯網與連鎖經營的結合下一步也將出現。傳統家具企業興起網絡商場+實體店面的銷售模式,并取得不凡的業績。曲美家具在為期45天的“曲億團”網絡銷售活動里,共銷售13510套產品,銷售額達到1億元 。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結合,目前還在發展之中,許多新的趨勢正不斷浮現。
社區營銷是新的亮點。從上個購物季開始,美國前25大零售商中超過一半都和Facebook進行了合作。2010年7月,亞馬遜推出一項服務,允許購物者通過該電子商務網站登錄Facebook賬戶,通過Facebook信息獲知用戶朋友喜歡的音樂、書籍以及其它產品,從而做出禮物推薦。美國西爾斯零售連鎖(Sears)的網上銷售網站最近也加進了SNS功能。
移動商務是另一個亮點。2010年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實物交易規模達到26億元,同比增長370%。麥考林也發布應用程序,顧客可以在手機、iPod touch和iPad上就可以實現網絡購物,功能包括商品搜索、瀏覽、購買等功能。此前淘寶、京東、當當等網站已先期發布了手機版網上商城。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結合將是一個長期過程,最終所有企業都將是互聯網企業,所有行業都是互聯網行業,達到完全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