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2011年,在清點一年來互聯網的戰果時,我霍然發現,中國在戰術上得分時,戰略上大大失分了。
如果從戰略角度看,2011年各國應對互聯網的總體態勢,可以概括為,中國正在化整為零,而世界在化零為整。中國在寬帶發展這類具體現象上,與世界拉大差距的同時,在數字化戰略上的鴻溝,出現加大趨勢。
何以見得?
首先我們看對互聯網反應的全局性。
2011年5月23日美國出臺《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奧巴馬總統稱之為“美國第一次針對網絡空間制定全盤計劃”。美國已意識到,對網絡已“不能再繼續進行零敲碎打、分散孤立的討論”。因此美國正在改變以往由政府部門各自為政、分別應對網絡挑戰的作法,由美國總統親自出面制訂戰略,從體制上形成政府部門間的“合力”,全盤統籌和有機協調,以進一步提升美國的網絡實力。
在中國,信息化作為覆蓋現代化全局的戰略舉措,在這一年,更多表現為政府部門各自為政、分別應對網絡挑戰的作法。政府在具體問題出現后,反應比以往迅速了。網絡內容出現問題,馬上成立機構,加強監管;網絡企業打架了,馬上出臺政策,臨時救火;電子商務出現糾紛,馬上介入干預……。從每個局部看,各部門都在各負其責;合在一起,卻令人感到頭痛腳痛此起彼伏,按下葫蘆起了瓢。到了年末,“神仙戰”把化整為零的特點更充分暴露出來。本來,反壟斷是關系戰略全局的事,但無論公眾還是媒體,并不關心全局,而是本能地往“神仙戰”的方向想。電信媒體甚至當眾公開指責廣電媒體,強化“神仙戰”的錯覺。都置國家三網融合戰略于不顧。問題出在下面,出在具體事情上,但對比人家,國人不該感到臉紅嗎?
戰略上的全局性一旦減弱,一地上的雞毛就會越來越多。并且此起彼伏。
其次,我們看對互聯網反應的戰略性。
日本內閣府在2011年12月5日公布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等經濟統計無法體現的國民幸福度指標測算試行方案。以心靈幸福感為基礎,設定了“經濟社會狀況”、“身心健康”及“(與家庭、社會的)關系”三大指標,多達132個具體指標,以替代同質化、單一化的GDP指標。從幸福轉向幸福感,即不再談抽象的幸福,而是具體的快樂(以COOL值度量,形成GNC Gross National Cool,國民快樂總值)。日本著名學者青木昌彥認為,當今日本正處在一個根本性的轉型過程中,這是日本150年來,繼明治維新后躋身列強、二戰后創造經濟奇跡之后,所經歷的第三次偉大轉折。
日本又來了一次明治維新,這件事因為太大了,所以反而看不到了。看到的凈是喬布斯掛了,團購栽了,人人網被做空了……總之是一些極短線的、像二兩棉花一樣輕的事情。在我看來,日本人對互聯網悟得很深遠,悟到了戰略的根子上。我們也重視文化戰略,日本也重視文化戰略,但日本把“COOL日本”作為國家戰略,使他們具有了互聯網上的戰略優勢。將來用網絡文化貿易逆差一檢驗,就可以看出誰更有戰略競爭力。這種問題不去想,將來我們會付出幾十個上市公司的代價去被人家洗腦。
在互聯網上出現戰略鴻溝,會導致現代化差距進一步擴大。我們在收獲一地雞毛時,也該考慮考慮雞和雞蛋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