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幾年前在國家行政學院面向文化官員的一次內部講演,仍有現實意義。因最近獲準公開發表,擇其中一小節,與大家分享。
我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文化也有發展方式轉變問題。我們的軟實力也有一個從適應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這樣的生產方式,轉向適應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方式這樣一個轉變過程。我認為這個沒有被提出來,因為沒有被提出來,造成我們現在種種不適應的現象。
這一點我相信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取得共識。我認為生產方式決定文化發展方式,相反的觀點是說,生產方式可以有轉變,但文化的方式永遠不會轉變。如果那樣的話,是跟我相反的觀點。
如果我們不轉變發展方式,不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文化里面,一定會出現軟實力只能滿足大批量生產的部分,滿足不了個性化需求。最后解決不了罵娘的問題,解決不了美女流失的問題,解決不了文化貿易逆差的問題等等。
比如說春節晚會,很多很多的人看,大家的需求都差不多。這時候我們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可以得到很好的滿足。但是另外一種方式和它不一樣,是產品種類非常多,我有的喜歡聽黃梅戲,黃梅戲里頭就喜歡聽誰誰誰,不喜歡聽誰誰誰,那是眾口難調。你用一個春節晚會很難滿足大家。
現在大家為什么對春節晚會越來越不滿了呢?是因為大家大路貨的需求滿足了以后,它平常隨時都可以得到滿足。就跟吃餃子似的,過去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吃一次餃子,現在天天都可以拿著盤錄像帶來看,錄音帶來聽。他不一定非得到了最后,年關那一天來聽了。所以他產生了多樣多種的需求,你如果不滿足他,這一塊陣地你全部喪失了。
首先我們來看,我們現在有沒有可能實現文化的多樣化的需求的滿足,我們有沒有這個實力。
我認為是有的。我們看到聯合國發展報告,創意經濟發展報告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中國是創意產業出口的第一大國,我們以為創意世界第一是美國。不對,美國連第二都不是,它是第三,意大利是第二。
也就是說,中國在文化多樣化的供給能力方面現在是世界第一,而現在中國幾乎無人知道,所以請大家特別的注意一下聯合國的一個正式報告叫《創意經濟報告2008》,專門寫給各國政府領導人看的,這次報告的定位是各國領導人。
我們在多元化能力的滿足方面是強者而不是弱者,但是有一點,這全在我們官方的視野之外,這個我們自己要反思。我們怎么能夠調整我們的政策,使這一部分地下經濟變成地上經濟。這個經濟的量不亞于整個中國制造,也就是說會上幾萬億的量。使中國從文化制造轉向文化創造,而在這個方面制造業起不到什么作用,最主要是靠我們文化生產部門來提供向整個外向型經濟的量。
第二,利用互聯網來提高文化軟實力,我認為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要區分主導價值和主體價值。也就是主導價值對應于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主體價值對應的是小批量多品種,它們不是矛盾關系,是互補關系。不是說要一個不要一個的問題。而是說在前者的基礎之上加強后者,這個是黨校的一位教授提出來的,高一飛的意見,我認為非常有道理。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方式轉變,就是從哪轉到哪的問題。
他說所謂主體價值就是青年所追求的比較開放前衛的個體價值,所謂主導價值就是被社會絕大多數群眾接受,并能影響未來實際走向的社會價值。首先要把兩者分開,而且要把它提高到發展方式轉變的高度上。千萬要尊重群眾,不要把群眾認為是低俗,我認為群眾是俗這點沒有錯,但是群眾不等于低俗,或者低俗不一定就低,一定要有群眾路線,群眾觀念。這是一個。
現在要加強軟實力必須要解決主體價值,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的多元化的問題,這就會大大的增強我們的軟實力,這個是我們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從哪轉向哪,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和政策問題的根在什么地方。
第二,發展方式轉變,它具體的要求是什么?
我認為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回到宗旨本身,提高服務水平。具體來說國家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軟實力它會要求品種越多,成本越低,也就是小事也要辦好,群眾細小的需求也要得到滿足,是這樣一種方式。
具體來說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要升級謀幸福之道,所謂吸引力,它本質上是一個幸福不幸福的問題。我們要把為人民謀幸福這件事,從1.0版升級到2.0版。1.0版是什么呢?1.0版的邏輯是,它滿足一種共同的社會幸福價值觀,拋掉他們的不相同的部分,對此我們經常是犧牲個人滿足社會。所以邏輯經常是,每個人都可能要忍受很多痛苦,但是加在一起社會就會幸福。
比如說我們的革命前輩為了打江山,犧牲了自己。他自己個人的痛苦換來了社會的幸福。但是當3000美元收入之后,這個問題發生了變化了。它的邏輯變成什么呢?是所有個人的幸福,所有微觀的個人幸福加在一起等于社會幸福,而不是所有人都不快樂,最后反而得出一個總的收益上的幸福。
所以這一點就表現在要提高國民幸福總值這上面,只有說我們把目標從增長GDP轉向增長國民幸福總值才可以解決問題。所以我建議在3000美元之前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裕帶動后富裕,實現共同富裕。在文化大發展階段、3000美元之上,應該是讓一部分人先快樂起來,先快樂帶動后快樂,實現共同幸福。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個人快樂在實現社會幸福中的戰略意義,這是我認為文化發展方式轉變對我們提出的最高要求之一。
第二,我們要升級為人民服務之道,把為人民服務從1.0版升級到2.0版。在1.0版時期我們是把所有人民的共同的利益歸納出來,提煉出來,為他們提供集中的滿足。實際上當我們的社會發展進步了以后,我們除了能夠滿足人民共同的需要以外,還要滿足群眾個性化的需要,就是我說的為人人服務。為人民里面的人人服務,這是我們為人民服務水平提高了之后,供給能力增強了之后的一種表現。
比如說千手觀音,千手觀音我只有一只手我忙不過來,但是如果通過信息化和網絡它最擅長的是什么呢?如果說冰箱到冰箱的話,它最擅長的是把自己變成千只手,為整個的社會提供千手觀音的服務。人們為什么喜歡,對千手觀音感覺特別好?因為它反映出大家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得到個別的服務。就是說你把大家的問題解決了,如果他覺得自己每個人也得到了關懷,每個人的價值認同感也得到了滿足的時候,這時候我認為我們會得到一個總的結果,那就是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