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中國古典藝術整體與全局性上的三個維度分析其優秀品格,認為古典藝術思維品格中的辯證思維,美學品格中“詩情畫意”、精神品格中的民族精神是最為突出的優秀品格,并指出這三種優秀品格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辯證思維 詩情畫意 民族精神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004-02
一 中國古典藝術的優秀品格
1.思維品格
中國古典藝術的辯證思維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思維方式,它的哲學淵源既有道家思想,又有儒家思想以及《易經》的陰陽學說,是先人智慧的集大成,并以多種形式廣泛地滲透于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軍事、法律、文學、文字、音樂、繪畫、建筑、習俗等。在古典藝術的領域,辯證思維有其獨到的價值與作用。
辯證思維在古典藝術領域最突出的一點是多種藝術范疇的對立及其普遍應用性、統一性。古典藝術的文學、音樂、繪畫、建筑等領域普遍存在辯證思維,并發展為多種多樣的對立統一的基本范疇,常見的有虛實、藏露、明暗、黑白、繁簡、變與奇、形與神、畫中的賓與主等。這些對立的范疇具有普遍應用性,即大部分范疇在藝術的多個領域是通用的。
這些對立的范疇又有統一性,即表現為和諧與中庸的觀念,顯示了中華民族的理性與節制的審美觀,體現了藝術的境界在于對立范疇的和諧統一。
2.美學品格
“詩情畫意”是中國歷史上詩文、繪畫、建筑、音樂等藝術領域廣泛存在的美學觀念,是中華民族藝術的重要美學品格。
“詩情畫意”指詩畫里所描摹的能給人以美感的意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美學用語,可表現在具體真實的畫外題詩或畫中題詩或以詩寫畫,即有詩、畫本來的物質載體;或表現為一種純粹的意境,藝術載體并不一定是詩歌或者繪畫,可以是建筑園林,可以是看不見摸不到的音樂、生活。
3.精神品格
古典藝術的精神品格主要是指藝術形象而集中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精神。
(1)中國古典藝術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古典藝術在歷史上留下了獨特而輝煌的成就,在文學、繪畫、建筑、音樂等領域都留下了具有本民族風格與氣派的藝術作品與理論,表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例如,文學史上的《詩經》、《史記》、諸子散文、樂府、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一直為后人所喜愛,并在當代作為歌曲、小說、影視劇的可以無限挖掘、化用、吸收的資源。
中國畫在造型上以線造型、以形傳神,在構圖上多點透視、計白當黑,在色彩運用上隨類賦彩,色彩相和,在意境上追求詩情畫意、氣韻生動以及詩書畫印紙筆等形式的完美統一使中國畫成為不朽的民族藝術。另外,如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它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園林之母,“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吸引著國外眾多的建筑家來學習借鑒。
中國古典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令后人驕傲的成就。例如曾侯乙編鐘、古琴、音樂理論著作《樂記》等在世界音樂史上都是赫赫有名。
(2)中國古典藝術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華民族宏偉壯麗的生命精神。文學方面:例如歷史上流傳下來不計其數的豪放詩詞,風骨遒勁、慷慨有聲、充滿著頑強進取精神的“建安風骨”作品、唐代出現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作等等,可以說體現著民族精神的佳作不計其數。特別是有著對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充滿著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昂揚向上、意氣風發格調的唐代邊塞詩,反映了先人自信的民族意識與強大的文化精神,堪稱民族文化的典范。
繪畫歷史上雖然逸氣說比較著名,但是繪畫作品中并不缺乏大氣壯美之作,例如宋代范寬作品中的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的特點將一種壯美之境推于極致。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圖》亦表現了壯觀的宏遠境界。
音樂方面:民族早期的“韶樂”與“雅樂”、先秦時期氣度恢弘的鐘磬樂舞、隋唐時期在結構上豐富、恢弘,龐大而多變的歌舞大曲,又如當時《秦王破陣樂》、《鄰里曲》、《裴將軍滿堂勢》等劍器舞的流行都在彰顯一種民族精神,頗令人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昂揚、雍容、健康、華貴氣象。
又如,文學、繪畫等各種文藝上普遍使用的、被歷代評論家廣泛推崇的“風骨”觀念形成了一種不斷被繼承、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含義的詞語,形成悠遠不絕的傳統,這種觀念直接反映了一種健康、堅實、追求強大有力的生命意識、反映了中華民族積極樂觀、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3)中國古典藝術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家國精神。即熱愛家園、熱愛祖國的文化與山河、保衛家園的愛國主義精神。詩詞繪畫與音樂不僅描繪了祖國的山河美景,也記載了祖先保衛家國的愛國精神,反映了英雄主義氣概與民族智慧。
二 從中國古典藝術的優秀品格看其當代價值
1.和諧觀念以及生態文明的啟發
古典藝術里的詩情畫意觀念注重和諧與生態文明,它的普遍應用性說明我們祖先早就形成的科學生態觀念。例如,在建筑的設計上體現的詩情畫意,是“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詩意生活空間,在當代人口數量遠遠超過古代的情況下,利用有限的公共資源如何合理使用達到“詩意生存”是難題,但不是沒有可能。
詩情畫意觀念的核心是尊重自然、熱愛自然,滲透著古人“物無貴賤,平等均衡”、“天人合一”的思想,城鎮建設、城市規劃中如果能多一些這種理念,必然是一種美好的前景。尤其在將來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少一些破壞自然的措施,多一些保留淳樸鄉村的原生態的元素也應當是人類努力的方向,在現代化、現代文明的建設中如何達成與鄉村文明的和諧統一,需要科學的辯證思維,需要研究與引入“詩情畫意”實踐的形成機制。
在全世界,中華民族是惟一以國家形態同根同文同種存留幾千年的民族,這是因為中華文明精神里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如今,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提出世界生態倫理應該進行“東方轉向”?,F存的古典藝術是歷經漫長歷史遺留下來的古代生態文明實踐方式的重要記錄,生態文明不僅是生活的,也是藝術的,我們應當善于挖掘與吸收,古為今用。
2.民族自信力與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與價值理念是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了解與研究、發揚與弘揚,既是增強民族自信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對于當代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人生教育的手段。“位卑未敢忘憂國”、“報國之心,死而后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币皇资孜牟娠w揚、激情洋溢的古典抒志詩歌、一篇篇明秀燦然的山水詩文、一幅幅講述親情友情的圖畫,也許比單純的課堂說教要有效地多。僅僅從科學教育、實用教育中培養人才還遠遠不夠,人性教育、親情教育、孝德教育、責任感教育、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教育在古典藝術中滲透著美麗而溫馨、自然而優雅的光輝,在直白的說教與形象的藝術教育之間,顯然后者更受到大家的歡迎。古代藝術被加入現代精神、現代元素之后的各種影視劇或者歌曲的改編也在經受大眾考驗中不斷有所創新,發揮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保護與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品格更具有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政府的責任,也有民間、社會大眾的努力、倡導與呼應,在政府與民間的協同作用下才能達到整體的全局效應,但是政府的強制性政策尤為重要,近些年,政府在保護與發揚傳統文化上的努力讓我們感受到了更大的信心,無論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成就,或是在傳統節日回歸上的實現,都能讓人感受到古典優秀文化弘揚的良好氛圍。
3.藝術創造力的啟發
古典藝術的思維品格或美學品格、精神品格,都從不同角度對當代的文化已經或者將繼續有所啟發與影響。首先文化最需要的是精神的質量,民族精神的發揚與弘揚使藝術有著堅實而深厚的內涵,是為中國人精神所系的一種民族歸屬感。藝術的創造需要這種堅實的內核、力量的源泉。從美學品格上來看,大眾的審美趣味在提高,多元化是現實,但是優雅高雅的藝術永遠不會過時。通俗之美與詩意之美并行不悖。至于辯證思維,中華民族的辯證思維與西方馬克思的辯證思維并不沖突,在中國民族藝術煥發生機的年代,古典藝術的辯證思維依然在發揮作用。例如中國畫的“計白當黑”觀念依然存在、文學中的虛實觀應用可應用到影視劇中,古典建筑追求情理并重、禮樂合成、有無相生、虛實相資、中和為美、天人合一的觀念亦當為現代建筑所效法。
參考文獻
[1]潘岳.生態文明將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J].《瞭望》周刊,200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