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可分為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八個發展階段,早期階段在個體的發展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親子游戲中存在的誤區進行分析,以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為依據,重新審視親子游戲并且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 親子游戲 誤區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9-0027-03
巴普洛夫說:“如果你在嬰兒出生的第三天才開始教育,那么你就已經晚了兩天。”當前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幗眉教授認為:“家長對兒童的教育,第一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二就是和兒童做親子游戲。”親子游戲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以親子感情為基礎而進行的一種活動。從廣義上說,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動都可以看作是親子游戲,而科學的親子游戲應該具有啟發性、平等性、引導性和快樂性等特點。親子游戲不僅能夠促進幼兒身體健康成長,而且可以開發幼兒智力,有利于幼兒形成自我情緒調控,并且親子游戲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兒童會把在游戲中獲得的接人待物的態度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為發展和培養幼兒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發展上有著重要意義。
一 親子游戲的誤區
兒童游戲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是親子教育,而親子游戲恰恰是親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家人和兒童交往的一種形式。通過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有利于親子交往,搞好親子溝通,密切親子關系。親子游戲越來越受到了重視,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但社會上對親子游戲的認識也存在誤區,家長本身對親子游戲的解讀也存在著某些錯誤。
1.家長在游戲中的參與性低
游戲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家長和孩子雙方帶來快樂,讓孩子在游戲中體會成功和探索的樂趣,讓家長體會到親子之間情感交流的幸福。但是由于家長參與興趣低,會讓孩子敏感地感受到父母的不熱情,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從而擴展到對周圍環境的不信任。
2.家長在親子游戲中和孩子的地位不平等
很多家長在游戲中沒有把孩子當成平等的對象,體罰孩子或者是把孩子當成一種逗樂的對象。過分地干涉孩子或者是過分地溺愛孩子,這些做法都沒有尊重孩子的需要和興趣。打擊孩子對游戲主動認識和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打擊他的好奇心,給孩子一種我不行的心理暗示。這樣后果嚴重的會引起孩子對自身的不自信,事事不敢自己獨立承擔。
3.家長對玩具的認識有限
多數家長認為買貴的玩具給孩子玩,對于孩子的發展是有利的。卻忽略了兒童的年齡特征,把一些不適合孩子年齡的玩具買給孩子。這不但不會有利于孩子的發展,還會使孩子對一些玩具及玩具引起的游戲失去興趣。一直發展下去會造成孩子對探索新事物失去興趣,阻礙了自主意識和創造意識的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對親子游戲的錯誤認識遠不止這些。由于嬰幼兒早期發展是個體發展的基石,原本進行親子游戲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但是親子游戲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會對個體產生怎樣的影響。面對這樣的誤區,我們必須尋求有利于嬰幼兒健康發展的親子游戲。親子游戲中孩子是主體,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孩子在每個時期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進行游戲。本文主要是從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出發探索親子游戲的發展。
二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和親子游戲的鏈接
從嬰幼兒出生開始研究個體社會心理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埃里克森強調早期社會人格發展的重要作用,認為早期人格是個體發展的基點。并且認為早期各階段的人格基架建設不良,那么,這將會影響個體整個人生的人格發展。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強調在每個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重要人際關系,而在個體最初的三個階段中家庭中的親子互動對兒童人格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親子游戲又是促進親子關系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可以從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找到孩子在各個階段發展的需求,從而促進親子游戲的發展。
1.信任對懷疑(0~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是處于嬰兒期,個體生理機制不成熟,新生嬰兒必須依靠外界力量才能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處于這個時期的嬰兒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是否可靠。埃里克森認為,信任是個體對外部世界的基本態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如果嬰兒能從父母或者是他人那里獲得滿足,嬰兒將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感,對父母形成安全依戀。反之,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生不信任感,擴大下去會形成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特征。
2.自主對羞怯(1~3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是處于幼兒前期,隨著身體機能的發展,他們越來越能夠自如地控制自己身體的大小肌肉的活動,從大動作發展到精細動作的活動與操作。處于這個階段的幼兒開始表現出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傾向,他們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在心理上渴望自主發展,開始認識自己有自我照顧的能力。因此,父母必須承擔起孩子行為的規范者和自主能力發展的引導者,讓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給予表揚。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對孩子養成自主的人格特點有著重要作用。反之,對于孩子過分的限制或者是保護,那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能力,從而會覺得自己無能,產生羞怯心理。
3.主動對內疚(3~5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是處于幼兒后期,經過前兩個階段,兒童的身心進一步發展。在這個階段兒童開始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且知覺動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此,在這個時期兒童擁有很強的好奇心和主動探索的欲望。埃里克森認為,個人在未來社會中所能獲得工作上的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的主動性發展程度有關。因此,家長對孩子必須耐心地解答問題,并且可以為他們提出建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游戲在這個階段對于孩子克服內疚、發展主動性有著重要作用。反之,遭到屢次失敗后就會喪失信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要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就要了解孩子最真實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其發展。埃里克森不僅指出了孩子每個時期的需求,同時埃里克森認為,游戲是幼兒情感的一種健康的宣泄方式,可為幼兒提供一個“安全島”,發展他們的主動性,克服其羞怯、疑慮和內疚感。基于這些我們可以借鑒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為我們提供的理論依據,促進親子游戲合理健康的發展。
三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對親子游戲的啟示
親子游戲是按照嬰幼兒發展的規律來實施的,針對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各個階段有他所解決的矛盾,親子游戲也按照這些階段劃分了游戲進行的最佳時期。
1.聯結親子關系,形成安全依戀
埃里克森認為在兒童人格發展的第一個階段(0~1歲),母親是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天生就喜歡游戲。最初的親子游戲是最直接的照顧者(母親)和嬰兒之間的接觸和交往中產生的,例如母親對嬰兒說話、微笑,嬰兒也相應做出反應。隨著嬰兒的發展,他們開始能夠自己發起游戲,而成人參與活動。在嬰兒第一個階段的游戲多以感官訓練為主。所謂的感官訓練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嬰幼兒的所有信息都是由感觀獲得的。例如父母對嬰兒的皮膚撫摸;父母對嬰兒說悄悄話等。在活動中孩子通過視線的交流和身體的接觸,得到了愛和關注,這種情感的交流和情緒的安撫大大地強化了親子之間的感情紐帶。同樣這種信號回饋給父母,父母也會感到極大的快樂,這將會更加地激勵親子之間的互動。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這種參與式的活動是良好的親子關系的標志,有利于嬰兒到了九個月大的時候形成積極的安全依戀。
親子游戲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復雜,其實日常中最簡單的抱他、摟他、拍他這些都是很好的親子游戲,最重要的不是游戲的復雜度,而是家長在游戲中的參與度。父母應該多觀察嬰兒,從嬰兒那里學習,因為他們才最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像躲貓貓這樣的親子游戲有利于嬰兒認識到“客體永恒”,了解人或者物雖然看不見,但是卻存在,對嬰兒“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經常進行類似的親子活動,不僅有利于親子之間建立一種信任的關系,而且為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奠定了基礎。隨著嬰幼兒的發展,這種親子之間的信任會泛化成對整個社會的信任,從而內化為一種信任品質。信任感強的兒童敢于期望設想,富有理想,對未來充滿希望。
2.發展社會能力,促進兒童社會化
隨著第二個階段(1~3歲)兒童自主性的發展,這個階段嬰幼兒開始能夠比較準確地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動了,而且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急需一種證明自己的渠道,而親子游戲恰恰為這個階段提供了途徑。在與父母一起游戲中結成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讓嬰幼兒學習到最基本的合作規則,比如聽候指令、輪流進行、等待等,有利于以后他們與同齡孩童合作。并且在游戲中,成人以身作則,自己的一些行為方式以言傳身教的形式把寬容、謙讓等良好的品質潛移默化地印刻在嬰幼兒的腦海里。嬰幼兒在親子游戲中獲得的對待事物的態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際交往的態度、方法會遷移到兒童的事物游戲和伙伴游戲中去。據美國專家鮑曼和達爾斯特羅姆大的調查研究中證明,經常與孩子一起游戲、生活愉快的父母在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那些缺乏與父母一起游戲、生活不愉快的孩子則不善于與他人交往。
在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觸,揮手說再見。在實施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給予同樣的動作,大人要有愉快的反應,讓孩子了解到揮手是世界通用的語言,以便讓孩子學習與家庭以外的人溝通。并且在孩子成功完成一項任務時,應該夸張一點的表現你的驚喜,大聲地笑,拍手歡迎,表示你對他成就的欣賞。親子教育中,讓孩子學會分享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父母可在孩子吃蛋糕時,讓孩子欣賞蛋糕的花紋;帶他去公園時,教他如何觀察蝴蝶和小鳥,給他講大樹和小花的生長……教會他看趣味的事物,這也是你關心他的一種方式,把你的樂趣分享給他。這樣孩子體會到和他人分享的樂趣,有利于他把這種樂趣遷移,對孩子社會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3.鼓勵自由探索,構建健全人格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發展,在這個階段(3~6歲)兒童無論是在身體還是生理上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在這個階段的兒童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加的強烈。隨著年齡增長,親子游戲應該給予兒童更加自由的探索空間,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對于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拿現成的結果給孩子。太多固定式的結果沒有期待性,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失去探索的欲望。父母在親子游戲中是一個引導者,在這個時期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過多的成品玩具只會束縛孩子的思維,可以多從現實生活“鍋碗瓢盆”中找到適合孩子的玩具。比如,奶粉罐就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玩具,孩子既可以用它來打保齡球也可以用它來堆積木等,而所有的玩法需要孩子去探索。這好比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就思維定勢地認為黑板中間的圓點就只是一個圓點,但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卻認為它是無數的可能。因此,在這個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成人需要的只是給予建議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目標、安排計劃,在成功的時候給予表揚和獎勵,在失敗和氣餒的時候給予支持和鼓勵。
其實每個階段親子游戲的實施沒有那么嚴格的劃分,比如第一個時期的親子游戲也同樣適用于后兩個時期,而后兩個時期的親子游戲也是可以穿插進行的,這主要取決于個體的發展速度和接受能力。而親子游戲實施的策劃者和參與者必須了解各個時期孩子的需求,才能把親子游戲的作用發揮到最佳水平,這樣才能保證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樹立。
注 釋
①尹芳.國外親子游戲研究綜述[J].教育導刊,2006(9)
②趙琳.從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探索學前兒童的學習過程[J].研究與探索,2004(3)
③蔣波.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對幼兒主動性發展的啟示[J].教育導刊,2006(8)
參考文獻
[1]王振宇.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龐麗娟.嬰兒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董奇、陶沙.動作與心理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蔡麗玲.0~3歲親子游戲100種[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吳偉俊.0~3歲親子園教育的問題和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6]鄒敏.我國城市社區學前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5(7)
[7]郁波.嬰幼兒感官教具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0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