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的普及與發展,以其存在的多元性和虛擬性、操作的迅捷性和交互性、交流的平等性和開放性,給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以適應網絡文化環境為前提,從教育的觀念、載體、形式等方面著眼,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轉變的新模式。
【關鍵詞】網絡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036-02
一 網絡文化的特質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的普及和發展,也給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文化作為建立在計算機技術、信息網絡技術和網絡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及成果,其特質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主要表現為:
1.存在的多元性和虛擬性
網絡作為多元化的知識載體,其傳播方式更為直觀、內容更為豐富。大學生可以在網上接觸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思潮,各種思想在網上交匯、碰撞、融合,其中不乏一些腐朽思想。紛繁多元的價值觀念長時間滲透,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形成沖擊。網絡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面對面的交流,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匿名發布信息,使信息發布和使用難以掌控。大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缺乏理性判斷能力,很容易被動地接受信息。網絡的多元性和虛擬性使以課堂教育為主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逐漸弱化。
2.操作的迅捷性和交互性
網絡的普及,讓大學生成為“網民”。作為傳播工具,網絡省略了許多信息傳播的中間環節,使時間、空間和資訊處于無障礙狀態,可即時傳播。在網絡上,交流與溝通沒有限制,各種信息既可單向傳播,也可雙向、多向傳播,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線狀的,是典型的單向文化傳播,教育者可以把握教育活動全過程。大學生作為網上信息多向互動的平等參與者,其信息接受過程已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單向文化傳播方式。網絡的迅捷性和交互性加大了高校控制大學生思想活動的難度。
3.交流的平等性和開放性
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接觸最多的媒介,并內化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在網上,信息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不受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表達觀點。網絡使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性地交流信息。各類意識形態、文化思潮都在網上出現,各種理論、學說都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傳播,這直接導致大學生思想信仰的多元化、精英意識的模糊化以及信息交流的“去中心化”、“族群化”、“草根化”等。網絡的平等性和開放性,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信息傳播造成嚴重影響,這是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
二 適應網絡文化環境,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美國學者阿爾溫#8226;托夫勒曾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適應網絡文化環境,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鞏固高校的主流形態教育陣地,已是當務之急。
1.在觀念上,由“保守”向“開放”轉變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手段,帶來的既有教育方式的現代化,又有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在觀念上從“保守”向“開放”轉變,改變對大學生上網“封、堵、壓”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交流、溝通和疏導,主動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其次,要改變封閉的教學環境,教育者要提高網絡素養,了解網絡語言,豐富信息源和信息量,切實改變“填鴨式灌輸”的教學方法,善于利用網絡豐富教學內容。再次,要積極適應網絡特點和傳播規律,在多元交流的基礎上,找準大學生的網絡思考與使用心理,引導大學生由被教育者向自我教育者轉換。第四,要把網絡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看待,結合國家有關網絡管理規章,強化網絡監控和管理,聯合政府、學校、家庭、社區、民間團體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對網絡輿論的源頭控制,形成對大學生正面引導的網絡合力,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進行。
2.在載體上,由“單一”向“多元”轉變
網絡的普及,使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心理、生活及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充分暴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課堂教學為主,而在信息時代,要想占領學生的思想陣地,必須在教育載體上創新,利用網絡靈活、迅捷等特點,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多元”的網絡教育轉變。一是用好“網站”,廣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根據不同年級和專業特點,設立不同的網頁、論壇,開辟更多的信息發布、交流渠道,吸引大學生參與網上學習和討論。二是用好“博客”(微博),延伸思想政治教育鏈條。以博客、微博獨有的個性化表達方式,將主流意識滲透到大學生思想生活的每個細節,為他們創建一個親近、平等的交流空間。三是用好“游戲”,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入手進行教育。網絡游戲趣味性強、內容豐富、影響廣泛,將思想政治教育承載在網絡游戲中,使其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四是開展虛擬世界的校園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通過舉辦一系列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娛樂性強的網絡活動來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主流意識內容,增強學生間和師生間的健康互動。同時,要根據網絡發展,完善網絡虛擬組織管理,不斷拓展網絡教育的新載體。
3.在形式上,由“灌輸”向“互動”轉變
相對于傳統媒介,網絡具有不可比擬的傳播優勢。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交互特點,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教育者與大學生的互動,增強教育效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利用網絡虛擬性“背靠背”交流的特點,教育者可以根據學生上網情況,注冊相應的網站、空間、博客、微博等,及時了解和發現學生在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真實想法和問題,增強教育的針對性,避免空洞的說教。利用網絡多邊平等性交流的特點,不僅要縮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物理距離,而且要縮短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教育者可以強化師生雙向交流、消除師生間的隔閡,改變學生對老師居高臨下教育方式的抵觸情緒,增強親切感。利用網絡資源共享,在網上傳播學習材料及報紙、電視、電影等信息、展開談心交流,使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選擇。利用網絡快速傳播、同步交流、信息檢索、現實虛擬、游戲娛樂等功能,可以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自由瀏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文化傳統和生活觀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大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優化網絡環境,唱響社會主義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周六春.網絡環境下的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中國青年研究,2007(10):86~87
[2]李建軍.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4):60~63
[3]李巖、曾維倫、何海濤.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探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0(5):21~25
[4]唐霞.新媒體與思想政治工作之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6):41~4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