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的實用主義的經驗理論和兒童中心說,蘊含著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教師是學習情境的制造者;教師是學生的知己;教師是學生思維的守護者;教師是各方關系積極的溝通者;教師是學生未來職業生活的關注者。
【關鍵詞】《民主主義與教育》 經驗 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037-02
杜威(John Dewey)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二十世紀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幾個最有影響的教育家之一。早在1939年,美國著名哲學家胡克(Sidney Hook)就這樣評價杜威對美國文化與社會的影響:“在美國思想走向成熟的年代,杜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無人可以比擬。美國思想幾乎沒有哪一個領域他沒有作出過貢獻,美國生活幾乎沒有哪一個方面他沒有進行過闡釋。他的影響遍及學校、法院、實驗室、勞工運動以及國家政治生活?!?/p>
《民主主義與教育》與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一并被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家視為教育界的三大名著。
學習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有深遠的意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審視當下教育現實,研究教育規律,思考時下教育問題,豐富理論,指導實踐,促進教育的發展。
不同學者對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的解讀也不同。而本人在閱讀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過程中,其“兒童中心”的教育理念,筆者體會到其張揚著一種人性的關懷。那么,如何做到以兒童為中心,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促進學生的發展呢?
一 探究《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蘊含教師角色的指導理論
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充分體現了杜威實用主義的教育理論體系。探索其指導理論,可以深入地理解教師的角色。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源于十九世紀產生的實用主義哲學。杜威的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指出:“人的主觀經驗是客觀世界存在的基本前提,或者說,沒有主體的存在,也就無所謂客體,沒有人的主觀興趣和愿望所構成的主觀經驗,就談不上客觀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由此可見,在教育領域中,杜威關注的是兒童和學生的主觀經驗及主體感受。對于學生所應了解的一切客觀事物與世界,如果沒有學生個體的積極主動地參與,僅是被動接受,教育的世界就是沒有意義的。當然,從科學角度出發,主觀唯心主義對于世界和個體的認識缺乏科學性。但是在教育領域予以反思,這種哲學主張有其合理性的成分。在教育經驗和教育情景的設置時,教師選取學生生活中的情景、環境,考慮學生的個體經驗,關注學生所處的“生態環境”。面對具有生命的主體和具有個性的學生,教師需要唯心,唯學生的心,即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愿望。這恰恰體現了對于兒童和學生的關注,對于兒童和學生主體性的關注,體現了“兒童中心的觀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學生的發展。那么對于學生的興趣、愿望等主觀經驗的積極關注,毫無疑問地會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教育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而“經驗”是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的核心概念。經驗的獲得是主體的積極行動之后所經受的結果?!敖涷灠艘粋€主動的因素和一個被動的因素,這兩個因素以特有的方式結合著。”“在主動的方面,經驗就是嘗試”“在被動的方面,經驗就是經受結果?!敝鲃雍捅粍臃矫嬷g有一種積極的反饋聯系。既然學生的經驗含有這兩方面的內容,首先需要教育者尊重兒童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去嘗試時,積極地調動兒童和學生的積極性并予以信任和不斷地鼓勵、支持。嘗試意味著主體的探究,探究伴隨思維與創新,亦伴隨著失敗與反復。當教育者秉持兒童中心的觀點,關注學生的主體經驗時,對于學生嘗試中所遇到的失敗和挫折,會耐心地予以指導和呵護。
教育是經驗的改組和改造。經驗是學生生活中的經驗,是兒童和學生主動嘗試并經受結果,進而指導下一步的行動。通過經驗學生獲得印象深刻的知識。
杜威關于兒童教育環境、情景的設計、兒童學習過程,兒童中心的觀點……所有這一切均滲透著教育者在教育中應擔當的角色。
教師是引導者,而非主導者。主導者的角色容易忽視兒童,忽視兒童的本能、沖動、興趣等,只關注自身的任務。而只有是兒童的本能、沖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的教育過程才是教育的目的。正如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所言“如果家長或教師提出他們“自己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正式目標,這和農民不顧環境情況提出一個農事理想,同樣是荒謬可笑的。所謂目的,就是對從事一種事業——不管是農業還是教育——所要求進行的觀察、預測和工作安排承擔責任。任何目的,只要能時時刻刻幫助我們觀察、選擇和計劃,使我們的活動順利進行,這就是有價值的目的;如果這個目的妨礙個人的常識(如果目的是從外部強加的,或是迫于威勢而接受的,肯定要妨礙個人的常識),這個目的就是有害的。”教育目的蘊含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不能創造學生的發展,但是只要我們積極關注學生、正確地引導學生,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師實施的應是不教之教。教師促使學生的生活有助于豐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覺到的意義。明確適合不同兒童不同情況的不同生長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不斷成長以至不斷實現學生的自我實現。
二 反思《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體現的教師角色的角色定位
1.教師是學習情境的制造者
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是:“簡化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環境。”教師應盡力使學生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學生在活動中覺察到意義或事物的聯系。教師積極主動地培養和保持教育敏感性,選擇兒童和學生熟悉的環境、經驗,精心地設計教學情景,提供給學生有效的情境刺激。這些刺激物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主動聯系,從而積極思考。這樣的知識學習類似于布魯納的知識學習過程,不過不是去建構一種知識結構,而是經驗的刺激進行學習,但同樣關注對以后學習的影響。把所學的內容或獲得地認識結合到其未來的學習中去,著眼學生的活動,指向學生的未來發展。
2.教師是學生的知己
情境創設之后,如何使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情境之中呢?教師要認識、了解學生,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聯系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為學生設身處地地分析他們的興趣點在哪里,他們的經驗是什么,他的經驗和周圍的生活有何接觸點,以便把經驗整理成這樣的形式,使其領會經驗的實際意義,做學生的知己。教師關注學生的個性,珍視學生的個性,了解學生發展的差異性。教師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指導課程,采用一系列科學的方法,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想學、樂學、享學。
3.教師是學生思維的守護者
學習情境具備,學習興趣生發后,應注意:學生在經驗學習與成長中,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反省的思維。教師不能越俎代皰,省略學生的思維過程。珍視學生思維的可貴,做學生思維的守護者。“持久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徑,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求思維、促進思維和檢驗思維的種種條件上?!痹诙磐磥恚八季S就是識別我們所嘗試的事和所發生的結果之間的關系。”可見,思維是具有預見性和創造性的。在新的學習情景中,指導學生聯系原有經驗,學習新的經驗。指導學生用新的眼光來看事物,用不同的方法來運用這種事物。在思維領域里,關鍵是培養學生在經驗領域尋找聯系,搭建聯系,利用日常習見的事物,運用別人沒想到的方法,引導學生到未知的關系中去。“沒有某種思維的因素,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學生主體在思維中進行經驗的再加工,改組或改造,主動嘗試、經受結果,尋找聯系。把握事物發生的情況和條件又能預測未來發展態勢,創造條件,產生新事物。這樣看來,創造性思維是人的本質力量。教育過程中,教師細心呵護學生的思維,不忽視、不壓抑。
4.教師是各方關系的積極溝通者
杜威的理想國是民主主義社會。對于民主主義,杜威的理解是“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政府組織的形式;他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苯處熢诮逃^程中調動各方關系,溝通各方經驗,成為溝通專家。首先,溝通學生經驗、課程內容與社會。教育對于受教育者所生活的世界沒有足夠的重視,任何教育改革和改良都是不成功的。課程內容的教學應積極關注學生的生活領域,尋找兩者的契合點。這要求教師是生活型的,更是研究型的。積極參加課程專家的工作,提供一線教師的實際經驗和體會,并且利用校本課程開發的機會,融入當地的生活、文化背景,接近學生,接近學生的生活。“一個課程計劃必須考慮課程能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需要;選材時必須以改進我們的共同生活為目的,使將來比過去更美好?!逼浯危瑴贤▽W科之間,杜威提倡主動作業,但并未否定分科教學,而且主張學科間的溝通。這與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相一致。均強調加強課程的整合,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的生活之間的聯系;加強教材的科學性和適應性。此外,溝通學生之間,促進合作學習,豐富經驗,作為進一步增長的背景知識。
5.教師是學生未來職業生活的關注者
杜威認為“人類占優勢的職業就是生活——就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長?!甭殬I預備具有間接性,需要通過從事學生目前的需要和興趣的主動的作業。由此可知,未來職業的需要也是要了解學生,挖掘學生的能力傾向?!澳芰湍芰A向的發現,只要成長在繼續,將是一個經常性的過程?!倍磐穆殬I教育觀依然主張生長性,教師了解學生,學生不斷反思自我,審慎地進行職業的預備。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關注社會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利用代表社會職業的各種作業形式,鍛煉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未來的發展。
以上談到了教師角色的多樣化,實際上只要教師明確了學生的主體性,了解之、尊重之、引導之、捧著愛與責任,教育就會演繹出它應有的精彩,促進學生幸福成長。“國將興,必貴師重傅。”教師不僅對于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發展方面也發揮著巨大作用。教師理應在學生的發展中,明確角色,發揮職責,促進學生發展、教育發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有中.美國精神的象征:杜威社會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李申申.簡明外國教育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3]約翰#8226;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