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不同的國家、民族被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它們之間的文化交流勢不可擋。本文主要就“英美文化概況”課程開設的宗旨、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四個方面結合理論和實踐經驗,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教學宗旨 教學原則 教學對象 備課上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061-02
一 課程教學宗旨和原則
1.教學宗旨
歷史告訴我們,跨國文化交流自古有之。隨著社會的進步,當代交流的內容日益深廣、次數愈加頻繁、形式更加多樣。我校開設“英美文化概況”課程的宗旨正是為了順應這個潮流,讓學生們能夠系統地了解英語國家各方面概況,成為能說一口流利英語,又有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從而抓住機遇,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促進經濟發展、世界和諧中貢獻力量。
2.教學原則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對待外來文化,是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還是取之有道呢?這就需要老師通過補充中國文化傳統和當代知識來指導學生,要求他們以人為本,善待知識、明辨是非,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不片面、不孤立、發展的文化觀。為此,我們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好三個教學原則,即比照、尊重和反思。
(1)“比照”。“比照”是指我們學習這門課程時,不是孤立地了解幾個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情況,而是要把這些與中國的相關情況作比較,發現中西文化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時還要發展分析歸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布魯諾將認知發展理論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提出“發現學習法”(discovery learning)是最佳的學習方式。發現學習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活動去發現規則、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尊重”。“尊重”即尊重自己和外來文化,應抱謙虛的態度去學習和理解不同的價值觀、 傳統習俗等,反對夜郎自大,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特別是對待外來文化我們應該做到友好和尊重。
4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利瑪竇來到中國,與上海籍士大夫徐光啟合作,將西方的科學、幾何、歷法、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識譯介進入中國社會,為中西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他只身來華之初,為了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他尊重中國習俗,削發、穿僧衣,自稱僧人,并稱自己的居所為“仙花寺”。后來,他隨著對中國國情的逐步了解,認識到要進入中國的上層社會和得到知識分子的認可,首先要成為儒者。于是他又蓄須留發,改穿儒服,熟讀、研究儒家經典,后被稱為“西儒”。利瑪竇之所以能夠被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接納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這與他尊重中國,尊重中國文化不無關系,他努力做到了“到了中國,成為中國人”。
(3)“反思”。古人云:“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說得真的很好。無論我們學習圣賢的教誨還是其他有益的知識,最終目的是改變自己,從中找到幸福的法則。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以史為鑒,經過反思尋求真理悟出那些對自己有益的東西。
為了搭建一個能讓我們莘莘學子與古今中外古圣先賢和西方伙伴進行平等對話,共同應對新世紀挑戰,就要求我們的高校遵循比照、尊重和反思的教學原則,在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增進不同種族、民族、宗教信仰群體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上起到橋梁的作用。
二 教學對象
《英美文化概況》是一門文化課,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教育、文學、宗教等領域作系統的了解。但是學習該課程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因此最好在大二開設這門課程。因為大二以上的學生,一般來講能夠掌握不同領域的特殊詞匯,比較流暢清晰地表達個人觀點。老師應該著重訓練學生從不同視角來比較中西文化的異同,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對一些重要文化現象能夠進行科學的分析,發表獨自的見解。
三 備課和上課
我們把外研社出版的《英語文化概況》和《中國文化概況》兩本書指定為上課教材,并把高教社編的《英語社會與國家文化入門》作為學生課外閱讀材料,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量及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1.對“英美文化概況”的理解
教師在備課時,對“英美文化概況”這個課程題目應作如下理解:
(1)“英美”不僅指英美兩國,還包括把英語作為主要官方語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50多個國家。
(2)“文化”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辭海》認為,“文化可劃分為物質范疇和精神范疇,物質范疇指人類物質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跡,精神范疇指人類精神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跡。”也就是說,廣義的文化是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明,即各種意識形態,如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等。從教材來看,這門課涉及廣義文化,具體來講文化由四個基本部分組成,即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文化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理清線索,可以從這四個角度來分析文化的深層次含義,從而幫助學生從現象看到本質。我們旨在讓學生了解西方社會的各個側面。因此,要取文化的廣義概念。
(3)“概況”即大致介紹,如果我們對英美文化僅作簡單說明,充其量只能為學生提供一般的信息,加之讓學生死記硬背文化常識,他們也只能把知識存儲到大腦,而不會把知識轉化成能力。我認為,“概”應該是點播而非傳播,例如讓學生變被動聽課為主動探索,發現感興趣的新鮮觀點,提高其獨立研究的能力。
(4)我們通過這門課程學習外來文化,其主要目的是為我服務。因此,我們要站在公正的立場,用客觀的態度來審視歷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從中獲得經驗,汲取教訓。所以我們無論是學習一個國家的歷史,還是習俗宗教,都要站在人本位這個核心上,若沒有早期人類的開拓和進取、勤勞與智慧,不可能有今天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相對安定,文化多元的局面。我們要站在一個公正的和客觀的角度來審視歷史上發生的事件,并對其反思與借鑒。
除此之外,本人也經常思考如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教育性,特別是互動性。力求讓學生從多維模式下主動探索中西文化異同,獲得無限樂趣,而且教師也能從學生那里得到教學啟示。本人認為,一堂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和學生在課下共同準備的結果:一方面教師備課,另一方面學生溫習;雙方準備得越充分,課堂上知識建構就越高效,師生互動越融洽。
2.學習“英美文化”的幾種方式
(1)影片介紹:英文原版電影和紀錄片是西方生活的一個縮影,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語言鮮活,能真實地反映英美文化的內涵。于是我每學期都有選取2~3部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讓學生賞析,并讓其聯系所學的知識討論影片的主題或寫報告,此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途徑。
(2)好書推薦:我經常鼓勵學生研讀一兩本中英文對照的國學經典,如《弟子規》《論語》《了凡四訓》等。懂得做人之后,學習目的才更明確,我發現許多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3)新聞播報:我要求學生平時要經常觀看中英文新聞,經常關注國際局勢,胸懷大局,作個頭腦清醒的人,同時也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用英語播報、說新聞,以加強口語訓練。
(4)口頭報告:常讓一名或多名學生借助多媒體,采用口頭報告的形式,增加背景知識,理清課文線索,提出個人觀點,也可就某些感興趣的題目,制作PPT。這些做法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考察他們對信息的篩選、分析、聯系和遷移的能力。
四 結束語
語言不僅是一門工具,還是思維的承載物。英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知識層次上,賈玉新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成為不僅是個人而且是一個言語社團,乃至一個社會、一種文化的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化課教學探索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邵瑞珍譯)[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