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政治課的教學要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活動化,實施體驗式教學和小組教學,采取積極的學習評價方式,不斷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政治課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092-02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規定:“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感情、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本文結合課標的理念,根據本人近幾年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實踐,就政治課的教學談幾點淺見。
一 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體驗,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生活,理解生活,參與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立足學生現實生活體驗,著眼于學生長遠發展,選取中學生關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相關問題為教學內容。但長期迫于應試的壓力,政治課教學過分注重系統理論的講授,將教學活動基本封閉在課堂之中,導致課程學習與現實生活兩張皮,上課為應付考試,不利于學生與社會的溝通,不利于啟迪學生智慧,不利于學生日后發展。要改變這一現狀,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就必須在教學中注入生活的內容,做到“用生活來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政治課的同時學會生活。
為此,教師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以學生現有的生活體驗為基礎,聯系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設法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感知生活、體驗生活和回歸生活,不斷把教學引向深入。如《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第三課第一框“消費及其類型”可先讓學生交流近日家庭和個人消費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引出相關知識,把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政治理論緊密相連,學生感到日常生活與政治課息息相關,就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對“貨幣”教學的要求中,新課標和原有的《經濟常識》要求就不同。原教材的要求是,“識記:貨幣的職能、人民幣的主幣和輔幣;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所使用的紙幣名稱。理解:闡釋價格、商品流通、紙幣、通貨膨脹的含義。運用:結合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不同看法,從貨幣的起源和本質說明應正確認識貨幣的作用。”很明顯,原教材注重貨幣知識的系統性、概念的準確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講清每一個知識點,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即使一時理解不了,也要死記硬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新課標的要求是:“對商品交換中沒有貨幣會發生的困難進行分析,說明貨幣的作用;以金銀、紙幣、賬面結算為例,歸納出貨幣的基本職能;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匯的情景;討論:‘金錢萬能’嗎?”我們不難看出新課標更加注重認知工具的給予,注重學生生活認識的主導,通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大膽探究,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新課標高中思想政治《經濟生活》研究式的學習方式,具有真實性、挑戰性和開放性,引導和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興趣、情趣、志趣和諧統一,學生們就會感到讀書就是學習生活,政治課并不枯燥無味,而是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 實現教學過程活動化,幫助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突出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自主性的發揮,有利于把學習引向深處。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多開展切實可行的活動,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探究活動,指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構建知識,達到“教學內容活動化”,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并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探究活動包括某一框定的探究活動、綜合探究活動和課外社會實踐活動。我們不僅要重視教材中的綜合探究活動,還應結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自主設計一些可行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突破探究障礙,培養探究思維。如學習《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中的“多變的價格”時,讓學生去調查一些商品價格的變化,并找出價格變化的原因。有的學生可能發現現在冬裝大降價,是因為天熱了,買的人少了;有的學生可能發現食用油漲價了,是因為供給太少了……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他們就懂得了供求關系變化影響價格變動。還可進行其他探究活動,把學習活動不斷引向深處,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從而不斷提高思維水平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實施體驗式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創設生活體驗,能使學生較好領悟生活真諦,所以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之一。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體驗式教學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強調參與
鼓勵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動手做,通過自己親身體驗、感悟,去理解和認同政治課所學的道理。
2.鼓勵學生讀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讓學生在新課前認真預習,把握教材大意,上課時努力做到心中有“文”。對于學生獨特的見解和個人感受,教師要盡量尊重。
3.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
學生的個人知識、生活體驗、個人事跡也可用作課程資源。
4.利用已有的間接材料
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材料,包括呈現文字材料、影像資料、設置一些情景,幫助學生產生體驗。如學習《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內容時,先讓學生預習課本,然后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各地文化簡況,上課時彼此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文化現象,從而體會到“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文化觀,深刻地理解和認同書本上所學的知識。
四 實施小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思想政治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合作學習以師生、生生之間的共同交流、討論和研究為基礎,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在日常教學中,部分教學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會增強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提高學習水平。當然,實施小組教學,必須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確定,不能簡單地用小組教學代替班級教學。活動課要讓每個學生都盡量積極參與,絕不能只讓一小部分學生參與,而讓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活動的題目設置要難易適中,切中重點,盡量發揮組員特長,讓每個組員都承擔一次活動的組織、發言或總結的任務,促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去,使人人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 采取積極的學習評價方式,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政治新課標提出要“建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機制”,這就要求課堂教學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公平,把信心給予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以評價促發展。傳統學習的評價輕過程重結果,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依據,考試答案多以記憶性內容為主,大多與生活相脫節,嚴重打擊了學生的上進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培養、道德素質的養成和多方面潛能的開發。
為了開發學生潛能,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就必須改革傳統的評價方法,采取多種積極的評價方式,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啟迪學生智慧,點燃教學實踐的智慧火花,教學生如何做人。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更多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生成。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思想政治素質等方面的考察,努力發現閃光點。在評價形式上,改變由政治課教師單獨評價學生的做法,變為讓教師、家長、社會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評價,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從而使學生內心認同評價結果。要爭取使每一次評價都能給學生信心和動力,成為學生成長的加油站,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總之,實施新課程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面對新的挑戰,我們要積極學習,準確把握新課標的實質,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力爭取得成效。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