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令人堪憂,教師普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究其原因:農村小學教師語文素養參差不齊,教學思想陳舊,創新意識淡薄;應試教育陰影作祟,教師的教學圍繞考試要求轉;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考核與評價指標單一,導致教師急功近利,忽視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高。
【關鍵詞】農村教學 自主學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05-01
改革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勢在必行,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我校語文教師經過探索實踐,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村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即創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提供自主形式,關注自主過程;鼓勵“人自為學”,培養自主精神。
一 當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與思考
目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將備課當成“抄教案”,將上課當成“演教案”,將學生當成灌輸知識的“容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隨處可見——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加上機械重復式抄抄寫寫,以及為應付考試而做的大量練習,忽視了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使課堂缺乏活力,教學效果欠佳,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產出與投入比率低;第二,學生學習被動,“他主”學習仍占據教學舞臺;第三,教學方式單調,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參與性差。教師唱主角,少數優生唱配角,多數學生當觀眾。
二 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
1.教師普遍教學思想陳舊,語文素養參差不齊,創新意識淡薄
部分教師不思進取,放松了學習,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機械訓練,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2.應試教育的陰影作祟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教師習慣于應試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按照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考什么就教什么、練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練。
如何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構建農村小學語文“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我校語文教師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這種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是:創設激情——引疑自究——啟思自悟——導訓自結。即通過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通過引導學生質疑,參與自主學習目標的制定;通過組織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啟發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促進學生自評自結,整合知識體系,掌握學習方法。
三 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
1.創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現,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讀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創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首先,應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給自學的順序與方法,采用“一讀,二思,三寫,四用”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學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樂學。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這種內驅力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
最后,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愿學。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生說生評,生說師評、師說生評等形式,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適當組織學習競賽,開展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教學民主氛圍的營造,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1)主動匯報;(2)互相討論,及時評價;(3)大膽發問,鼓勵創新。
2.提供自主形式,關注自主過程
學習不僅是結果還是一種過程。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是提供自主學習的最佳形式。學生只有直接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優化教學過程的根本要素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參與要多樣化,如質疑問難是一種創新精神的反映,是學生思維參與的標志,只要學生積極參與了思維活動,教師要悉心引導,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最終成為知識學習和創新的火種。
3.鼓勵“人自為學”,培養自主精神
學習者不會思考,不掌握學習的方法,單靠死記硬背來獲得知識,必然失去求知的興趣。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引”要得當,“放”要得法,給足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人自為學”。放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敢問、善問,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辯駁別人,發表相反意見。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既是改革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由之路,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更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挑戰。觀念的轉變是艱難的,需要過程,解放課堂,建立新課堂的道路是漫長的,需要所有教師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