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生是祖國的后備人才,對中學生實施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淺論,要求教育工作者正確引導和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創新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以達到對中學生正確實施創新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創新教育 中學生 認識 培養 促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20-01
中學生是國家的棟梁、祖國的后備人才,對中學生實施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為適應21世紀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要求,當前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不但在我國全面推廣,而且在全世界已普遍推行,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和課程改革,絕不能再進行過去那種填鴨式的灌輸教學,不能用過去那種不能適應以個性發展為主的教育要求的教材進行教學,必須在課堂中把單一、乏味的教師表演式的教學模式采取各種有效措施變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以及創新性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把課程教材內容逐漸開發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具有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為一體的主體課程教材體系,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正確引導和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心理和創新精神,掌握對中學生實施創新教育的正確方法。
一 要客觀地認識創新教育的重要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的創新教育已成為當今教育教學的主旋律,對學生實施創新教育不僅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需求,更是未來人才資源開發的根本途徑,通過加強開發人才資源,提高勞動者形成勞動能力的素質,為社會經濟發展積累大量的人才資本,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上的”,鄧小平同志當時正確地掌握了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并在分析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指出發展教育,才能把龐大的人口負擔能變為巨大的人才優勢,才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家,這充分說明了教育對人才資源積累的重要性,發展教育就是發展社會的進步、發展經濟的增長,促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和不斷的改善。我國教育盡管經過多年各方面的努力,受教育者的人數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由于就業形勢的影響、教育資源的短缺,家長和社會普遍以升學率作為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因而教育教學片面注重了學生升學率的教育,嚴重忽視了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出來的所謂人才走入社會后缺乏勞動技術技能而無法進行生產和服務社會,也無法加快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人才資源的發展呼喚學校教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加大人才資源積累的力度,為培養未來人才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
二 實施創新教育,促進創新心理的形成
促進創新心理的形成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創新心理就不可能深入實施創新教育的教學。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學生獲取知識、認識事物、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徑是豐富多彩的活動,創新心理就是在這種活動的實踐中逐步產生的,通過實踐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創新意識,消除學生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在一種自信、安全的心理狀態下自主參與活動并主動發展,甚至敢于質疑書本知識,敢于向老師挑戰研討問題,在活動進行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熱情,切不能忽視,更不能潑冷水,而應該重視和發展學生對知識或認識事物過程中的好奇心,鼓勵學生自信地想、自信地探索真理,指導學生遇到問題可以查閱資料、網上檢索,找同學或老師共同切磋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超越固有的常態思維模式,從多角度、多方向、多側面思考問題,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按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科學的思考問題,探索科學的方法,并在原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思考并尋找新思路、新方法、新觀點、新突破,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為“問題”而思、為“問題”而問、為“問題”而創新。在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在發現中要求學生科學思考和創新思考,不斷優化學生創新心理結構,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優良的創新心理和創新技能,達到概括化和系統化的水平,進而類化為穩定的創新心理技能,促進創新心理的形成和發展。
三 實踐創新教育,培養創新能力
新世紀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就是經濟的競爭,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在于教育的競爭,而教育的競爭就是具有創新能力人才的競爭。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在教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選擇突破口,尋找切入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思維的能動性,讓學生在探討問題中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在解決問題中方法求新求異,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競爭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揚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努力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主動接觸學生,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捕捉學生思維的動向,增加學生在學習內容上的新穎感,愛護學生產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產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動機,激發學生自覺地去探索客觀事物存在奧秘的動力,強化學生的質疑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對文化科學知識和經驗要廣采博納,豐富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在新知、已知和未來的矛盾沖突中去探索、去把握、去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