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動課,體現了編寫者敏銳的時代意識、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勇于突破陳規的過人膽略,也是我國課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創新。教師應積極實踐、勇于探索,使活動課向著更科學、完善、實用、易教、樂學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初三政治教學 活動課 學生參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24-01
如何認識和實施“活動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對初三政治“活動課”的點滴認識。
一 “活動課”的特點
1.活動形式多種多樣
首先,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用教材中的理論或自己的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如第一課的“收集十月革命以來反映社會主義事業在曲折中前進的資料”;第三課的“根據國家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采取自制或識讀圖表等方式,歸納出我國人口的基本特點、資源分布的概況、環境形勢的表現”;第四課的“根據切身經歷,結合有關資料,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題,發表各自的見解”。其次,通過學生查找資料或訪問,用掌握的事實,說明理論、觀點。如第二課的“從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等方面,展示社會主義新中國發生的巨變”;第三課的“收集典型事例,說明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第五課的“以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為題,交流各自的看法”。再次,通過理論、事件、資料的分析,提出行為要求。如第二課的“結合圖文資料,通過調查、訪談活動,對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成就發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第四課的“采取各種調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區文化和校園文化環境的情況,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環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議”。
2.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初三政治活動課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教育資源,緊貼學生生活和社會熱點。涉及“三個代表”、“中學生上網熱”、“國際形勢”、“西部大開發”、“可持續發展”等社會問題,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也使思想政治課煥發出勃勃生機。
3.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三政治教材根據學生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來設計、實施相關活動課;從學生真實的生活選取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事件、現象來設計活動內容;學生可采取調查、討論、訪問、演講、辯論等多種方式進行活動;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通過個人努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些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意識。
4.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現代社會的競爭實際就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在教學中進行創新教學是教學理論與實踐變革的必然趨勢。如何使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全面提高素質,是教育的重要課題,也是活動課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初三政治活動課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為寬松、自由的空間。學生在活動課上可以不受學科知識體系的限制,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不斷地有所思考、有所創新,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敢于質疑、批判的精神,為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二 應注意的問題
1.思想上高度重視
活動課的設置體現了我國課程改革的趨勢,是初三政治課程改革最亮麗的風景。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用于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少于總課時數的20%,此外,每一單元還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了2~3個活動。要把活動課作為呈現教學內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環節。近年來,一些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大量出現在中招考試的考卷上,如西部大開發、入世、環保等。這些試題旨在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學科知識教學難以完成的任務。所以,設置活動課既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適應中招考試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師、學生對活動課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2.教師適度指導
活動課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在活動課上應是一個指導者,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解釋疑難;對學生的積極參與進行鼓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應啟發學生的思維、介紹方法、設置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既不能代替學生活動,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觀。
3.轉變學習方式
活動課的設置就是要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初三政治活動課的實施中,可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注意給學生提供進行完整科學探究活動的機會,這樣的活動雖然要用更多的時間,但對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 目前活動課的尷尬
1.人們對活動課缺乏認識
活動課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學壓力下,它的存在會引起其他任課教師、家長的疑慮。畢竟,上活動課要占用課程時間甚至課余時間。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的動手能力可以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或有先發育智力、后培養能力的想法。對此,除了依賴加大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和宣傳外,還要依靠廣大教師在活動課這一課題上多探索、多總結,讓人們逐漸認識活動課的重要性。
2.活動課的開展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
分組討論要求該課堂隔離于其他班級,避免干擾和被干擾。還要求有較大的教室,便于教師巡視,隨時解決他們的疑問。但現有的教室數量、大小等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影響了活動課的質量。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