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活動是一種典型的智育活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美育,旨在通過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在教學中的滲透,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高雅的審美情趣、自由活潑的個性,充分發展學生美好的天性,使他們具有發現美、欣賞美、展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美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34-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根據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精心設計美學教法,使學生在美的環境中一天天成長,使他們逐步具備美的欣賞力,美的創造力。
教學是現代實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它通過特定的組織形式,由教師施教和學生受教來有目的地傳授知識經驗,其根本職能是育人、化人、使人成才。教學活動中有著豐富的審美因素,蘊涵著對美的直接追求,存在著重要的美育功能。
美育,又稱美教育、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育。周揚在《關于美學研究工作的談話》中明確指出:“一個人要全面發展,不能缺少技術教育,也不能缺少美育。在現代教育中,沒有美育是不成的。”由此可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當今社會,美育更應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在教學活動中,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等一起體現教育目的,并滲透于多育中。美育與智育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那就是以美啟智、養智、優智,又以智識美、愛美、創美,從而智育因美育使人聰穎慧敏,而美育因智育使人明快空靈。
語文活動就是一種典型的智育活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美育,旨在通過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在教學中的滲透,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高雅的審美情趣、自由活潑的個性,充分發展學生美好的天性,使他們具有發現美、欣賞美、展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 從教材中發現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豐富,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應有盡有。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
二 通過朗讀欣賞美
從課文中發現了美,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欣賞美。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關于朗讀課文,有人曾打過一個有趣的比方:課文像臺機器,默讀只是看到了它的外形,朗讀才是把它轉動了起來,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妙處。那么,怎樣才能朗讀好課文、才能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到課文的美呢?語文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1)指導學生正確地讀,做到“五不”: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不唱讀;(2)指導學生流利地讀,即要讀得通順、流暢,速度適當;(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這就要求要深入體會課文,只有對課文內容有正確的理解,才能產生相應的感情,才能讓學生從讀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讀得有感情,首先要讀出不同的語調,把各種年齡的人的語調讀出來,把不同的情緒和性格:如快樂、痛苦、希望、開朗等,都通過語氣、語調形象地表現出來。還要把作者對所寫人物的態度,如同情、諷刺、批判、贊揚等表達出來。
通過對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能激發學生對美好情境的向往,對自然和生命的關心,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受課文內容的美,使他們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三 通過游戲展現美
課文表演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游戲。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參與到課文創設的情境中去,扮演課文中描寫的人物、動物、事物,感受課文中的美,同時通過語言、行為展現自己所理解的美。如在教學《司馬光》時,就可以讓學生扮演“司馬光”、“與司馬光玩的小朋友”,還可以讓四個小朋友手拉手成一個圓圈當“水缸”。這樣,通過學生的表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學生展現了司馬光的機智,展現了對課文的理解。
音樂與語文教學的結合,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游戲活動。如在教學《媽媽的愛》時,讓學生欣賞一下《媽媽的眼睛》,學唱一唱《小烏鴉愛媽媽》,可以讓學生在優美抒情的旋律中感受到媽媽的愛及應對媽媽回報的赤子之心。
四 通過寫作創造美
學生從課文中發現了美、欣賞了美,老師更應教會學生創造美。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所學課文的反思,運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實地記錄下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完課文之后,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如在教學《葡萄溝》后,就可以讓學生以“葡萄溝是個好地方”為題寫幾句話,介紹給沒去過葡萄溝的人。《小黃雞的故事》學完后,教師可讓學生寫幾句夸梅梅的話。這樣逐漸讓學生形成寫的習慣,最后達到能創作美文的程度。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根據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精心設計美學教法,使學生在美的環境中成長,使他們逐步具備美的欣賞力、美的創造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