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期。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時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文化水平、社會身份往往可以從他說話用詞、語調口氣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怎樣去培養呢?教師必須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寬松的談話氛圍;在日常談話中、在家庭中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必須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做一名善聽的教師,這樣,幼兒的語言才能得到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談話氛圍 表達能力 基本環境 模仿 幼兒交流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35-02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句話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可以使幼兒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感受或需要,讓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兒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長期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幼兒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的時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3~4歲的幼兒發音機制已開始定形。也就是說3~4歲的幼兒是學習發音和口語表達的最關鍵時期。但通過與3~4歲幼兒的接觸后發現這一年齡段的幼兒在口語表達方面存在以下現象:3~4歲的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發展不均衡。有的幼兒能較好地用口語表達自己的需求;有的幼兒在進行口語表達時卻存在發音不清晰、語序顛倒、代詞使用混亂、發單音節多于發多音節、用詞不規范、語句不完整等現象。針對以上現象,結合自己對語言教學活動的探討,個人認為采用“談話法”可以有效地促進3~4歲幼兒口語的發展。
談話是以對話形式進行的語言交流,即以提出問題及回答問題、講的方式等,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它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日常生活中的談話;一種是有目的、有組織的談話活動。
一 創設寬松的談話氛圍
剛剛入園的幼兒,由于環境的變化,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時的孩子情緒不穩定、缺乏安全感,導致有些幼兒變得“沉默寡言”。這時教師應善于發現,將他們帶在自己的身邊,親近、撫愛他們,創設一個寬松的談話氛圍,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話語與他們交談,使幼兒在感情上得到滿足,陌生感和膽怯情緒就會逐漸消失,對老師、同伴產生好感,同時也產生了說話的愿望。教師要抓住時機,激發他們的說話興趣,使幼兒有話愿意說,有事愿意講。
二 在日常談話中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談話是發展幼兒口語的重要途徑,通過談話可以了解幼兒發音正確與否、詞匯的掌握情況、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程度。同時也可以通過談話糾正幼兒的語言錯誤,發展幼兒的口語。
教師通過與單獨或少數幼兒談話發展其口語表達能力:
第一,教師與單個幼兒或少數幼兒談話中,可以比較具體的掌握每個幼兒的口語發展水平,增加指導幼兒練習說話的機會,及時發現幼兒口語中的錯誤并給予糾正。
第二,代詞使用混亂。代詞的使用對3~4歲的幼兒來說相對較抽象和較困難。他們分不清“你”、“我”、“他”的關系。如:我班的小朋友在開學初哭著要找媽媽,可他卻說“我要找你媽媽!”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單獨與他進行交流,在交流中我們拿出各自喜歡的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指導孩子學說短句:“這是我的×××”,“那是你的×××”,“這是他的×××”。從而讓他分清三個代詞分別所代表的對象。
第三,語句不完整、語序顛倒。語句不完整、語序顛倒是幼兒較常出現的一種語病。而語言又與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在思維活動中的主要職能是參與形成思維,沒有語言,思維無法進行,而思維活動的成果必須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在幼兒園,同伴之間的交流是幼兒發展口語的另一主要的途徑。在同伴中幼兒說話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圍更為輕松。一些口語發展得比較好的幼兒還將在其中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年齡越小的幼兒越喜好模仿,當同伴說出一個較好聽的詞時,他們就會跟著模仿或糾正同伴的錯誤發音及病句。教師可借此機會傾聽幼兒的交談,及時糾正幼兒的錯誤發音或糾正病句,促進幼兒口語的發展。
三 家庭中的日常談話對幼兒口語發展的影響
家庭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環境,同時,日常生活是幼兒學習語言的基本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有豐富詞匯、發展口語的有利條件。如:幼兒接觸到的詞句都是與具體事物、具體動作同時出現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語言多是常用的、反復出現的易于加深幼兒的印象和理解。家長應善于抓住對幼兒進行語言培養的時機。在教幼兒穿衣服時,教幼兒正確叫出各種衣服的名稱;在盥洗時,教幼兒說出盥洗用具、盥洗動作、面部或身體各部分的名稱;帶幼兒外出時,主動與幼兒交談,向幼兒介紹所見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時豐富有關詞句。
四 做一名善聽的老師
老師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講述,從孩子的講述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關心什么,然后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來提高他的表達能力。
首先要細心,善于引導孩子對你講心里話的欲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且外露的,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身體的姿勢、行為的變化等方面,可以了解到其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向活蹦亂跳的小朋友忽然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此時我沒有不理不睬或急于哄孩子開心,而是引導他將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我輕輕的跟他說:“告訴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樣?”,“為什么今天沒有玩自己喜歡的玩具?”,“你有什么話要對老師說吧?”
其次,當孩子向你傾訴時,你應做一名好聽眾,先讓他盡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語,千萬不要表露出不耐煩的情緒。要知道孩子十分敏感。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我經常在孩子說話時使用“噢”、“是嗎?”、“后來呢?”等詞語,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會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他才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
為培養孩子向老師傾訴的好習慣,我注意發展與孩子親密友好、互相信任的關系。有時還向孩子透露自己的需要及情緒,讓孩子知道:原來老師的“心里話”都會對我說呀,我的話也要對老師說。最后我想說:“做個善聽的老師真好!”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