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社會呼吁創新,教育呼吁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人才應具備創新能力,因此在中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應符合中學生教育發展的規律和自身的特點,筆者從激發創新意識、拓寬思維空間、樹立創造性的教育思想等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創新能力 中學生 思維空間 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38-01
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科學在創新,文化在創新,經濟在創新,創新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社會呼吁創新,教育呼吁創新,創新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人才應具備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推動歷史前進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培養出一代有扎實基礎、有創新精神、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教師的當務之急。
一 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學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能創新,激發創新意識,產生創新精神。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認為:“教育的成功在于每個人的能力和創造個性都得到最充分的開發”,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符合中學生教育發展的規律和自身的特點。中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他們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精力旺盛、有廣泛的興趣、有較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親近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對不聽話、愛提問題、好表現自我、愛鉆牛角尖的學生不要訓斥和指責,更不要諷刺和挖苦,要鼓勵他們多與其他同學交流,上課時讓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從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的學習精神,讓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想象在學習交流中如涌泉奔放,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深挖教材內容,交替運用優化課堂教學氛圍的方法,使課堂氣氛活躍、快樂,使學生處于創新意識的激發狀態,這樣長期堅持可促進學生創新的自信心,增強探索創新精神的養成,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 拓展思維空間,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是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一個有效方法,它可以改變以往主要靠口頭語言和文字符號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封閉式的一潭死水的教學狀態,現代教學手段有鮮明的直觀現象,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能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接觀察,學生不但感覺真切、自然,而且自身可以進入形象、色彩、聲音、文字等混合構成的教學氛圍內,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加深了學生情感體驗,促進了學生積極的思維,從而使教學得以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豐富學生的感知,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更趨于靈活、全面、立體,生動多變的畫面、開心啟智的音樂創設了教學的情境,使學生能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達到了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動態感,使學生耳、目、口、心、腦各種感官得以激發,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產生,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 樹立創造性的教育思想,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所謂創造性就是指人們的思維或實踐活動具有的創新特性。創造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明確自身在創新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在德、智、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克服傳統的那種“我講你聽”、“我寫你抄”的授課模式,要樹立創造個性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成為祖國需要的合格人才。學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學的對象,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是認識過程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對學生學習和教學過程的設計、組織、引導和具體操作實施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愉快中掌握知識和發展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從教師“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接受知識的方式逐步以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接受,創新能力的形成過程逐步從模仿成為自主創新,從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了創新能力培養的效率。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