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既是教學目的,又是教學手段。作為教學目的,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對聽、說、讀、寫都有要求,作為教學手段,每節英語課上都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在聽、說、讀、寫的訓練里培養的,語音、語法、詞匯是通過聽、說、讀、寫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的,聽、說、讀、寫緊密聯系,互相促進,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全面訓練。初三英語的復習課中如何兼顧這四個方面,本文就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讀 聽 說 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40-01
復習課與新課是不同類型的兩類課,上新課不難兼顧聽、說、讀、寫。但復習課就難了,很普遍的上法就是做題與分析答案,讓學生陷入題海戰役,做一題就是一題,聽、說、讀、寫完全隔離,做閱讀僅僅局限于讀的能力提高,而忽視聽、說、寫。為改變這一現狀,本人認為可以以“讀”帶動“聽、說、寫”,即把閱讀的材料改編成聽力材料,鍛煉聽力,在讀懂閱讀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材料內容,進而提高說的能力。首先可引導學生說,再放手讓學生說,能達到準確而流利是最理想的,但因學生存在差異,要根據學生的水平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多給予鼓勵和信心,不要一出錯就阻止和糾正,否則會打斷學生思路,打擊其積極性。說完可讓學生筆頭寫下來,同時提高其寫作水平。
閱讀與寫作,其實二者密不可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好壞跟閱讀量有直接關系,猶如母子一般。我國有句古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英美國家中許多人也認為“Writing comes from reading”“Reading is the mother of writing”。英語寫作與閱讀材料的表達方式、篇章結構和修辭手法實際上同出一轍,我常提醒學生把閱讀到的好句摘記下來,靈活地運用到寫話中。我們的學生在英語寫作方面普遍存在詞匯貧乏、主題不清、漢語式英語表達和缺乏邏輯性等問題。作文教學往往出于應試的需要,幾乎沒有與閱讀有機結合在一起,因而顯得沉悶、單調和枯燥。
近些年中考閱讀材料大多為道德、愛國、時事熱點文章,老師選材時也要把握這個方向,挑選一些最新最好、貼近生活、備受同學們喜愛的英語短文,從寫作的角度去展開。閱讀時引導學生懂得閱讀材料中的主要意思(major idea)、中心思想(main idea)、主題思想(thesis)分別指句子、段落、文章所表達的重要含義或思想。它們分處于3個不同層次,彼此間又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主要思想寓于段落的中心思想之中,中心思想又寓于每一句的主要意思之中。英語閱讀與其他任何語種的閱讀一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了解和掌握這3個層次的思想內容。從寫作的角度講,文章的開篇常常兼起兩個作用:一是點題,二是引起讀者的興趣。這一特點為讀者抓住文章的主題思想提供了方便。而主題思想往往寓于主題句(topic sentence)之中。除此之外,結尾段落也常常概括或綜述文章的主題思想,與開篇段落呼應。筆者說這些,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閱讀的一些主要因素和特點,幫助同學們從寫人的視角,審視和仿寫選讀的東西。
南開大學的王×同學在英語學習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她曾在《大學英語》雜志上發表了《我學英語的訣竅》一文,在全國英語學習中引起反響。讀了這篇文章,發現她的訣竅其實也并不神秘,除了學習興趣與詞匯量擴展外,她認為閱讀材料的選擇和日常訓練是十分重要的。有意識的大量閱讀既可使學過的知識得到復習和鞏固,使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又可擴大詞匯量,增加背景知識,培養語感,加深對英語特點的理解。此外,還能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學到許多新東西。
眾所周知,以上所講這些是掌握一種語言的基本因素。讀的東西多了,詞匯量自然得到擴大,語感也得到加強,聽、說、寫等技能也會提高。只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就會顯著提高。這種理解即我在文中所說的“一會”(讀)帶動“三會”(聽、說、寫),可見閱讀的重要性。這是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點體會,愿與大家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蔡昌卓.英語教學研究與論文寫作[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
[2]曾葡初.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
[3]沈正南.銜接語在書面表達中的妙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