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起我關注和思考小學語文課文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為我是一名社會心理學者,而是因為我是一個小學生的父親。我的兒子已上小學二年級,做父親的我,不可避免地同其他有子女上學的父母一樣,時刻關心著孩子的學習。
【關鍵詞】語文教學 心理 偏差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43-01
由于有多次這樣的經歷,我便把小學語文課文全都借來看看,并對課文內容和課本中的插圖進行了十分簡單的統(tǒng)計大部分小學語文課文都很好、很美,從選材、體例及思考練習題等可以看出編選者很費了一些心思。但是還有些方面需要改進,除了存在選取外國作品和描寫外國人少、寫實多寫虛少、當代作品較少等不足之外,小學語文課文主要的社會心理偏差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 性別偏見
性別偏見是人們對某一性別的人(通常都是女性)所持的不符合事實的、不公正的態(tài)度。對語文課文中的性別偏見問題,我國學者張德曾對1979~1982年出版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本進行了分析。通過我對1995年~1996年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學語文課文進行的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性別偏見仍然存在:我們可以從課文中心人物性別角色,課本插圖的人物性別,以及課文中性別角色形象所代表的個性幾方面來看。
小學語文課文分配給男女兩性扮演主角的數(shù)量,男性為女性的4.3倍,其中四、九、十冊沒有女性擔任主角。男女主角不僅有數(shù)量的不同,而且有性質的差異。在女性擔任主角的23篇課文中,除了宋慶齡(給兒童送蛋糕)和鄧穎超(給周總理補睡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人物插圖,據統(tǒng)計可辨性別的人物共有1225個,其中女性人物有473個,占38%,在數(shù)量上有重男輕女之嫌。
人們個性差異的重要方面是能力和性格,能力有高有低,性格有好有壞。從課文內容來看,如果在課文中涉及男女個性方面的內容,教材所描述的女人在能力和性格方面都比男人要低或差一些。
無論從小學語文課文主角的性別分布,還是從教材中的插圖人物,以及從人物個性塑造方面,都可以看出小學語文課文傾向于高估男人而低估女人,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課文對于婦女所持的是所謂“傳統(tǒng)”的即不客觀、不公正的態(tài)度。小學語文作為兒童早期接觸的正式讀物,將對我國青少年形成性別觀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是一個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二 偉人化
這里的偉人化,是指小學語文課文中的偉大人物,主要是革命領袖人物的比重太大,12冊教材中寫革命領袖的共有32課,平均每冊有2.7課。此外,在閱讀材料中關于領袖人物的也較多。毛澤東、周恩來、李大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領袖人物,除第一冊外,每冊都有,有的甚至在同一冊中反復出現(xiàn)。寫毛澤東的有7課、周恩來的有6課、列寧的有5課。由于革命領袖人物過多,不可避免地在數(shù)量上降低了其他優(yōu)秀人物對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影響。
語文教材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不能以思想教育作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在小學語文課文中過分突出革命領袖,也不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的做法,容易使小學生產生對現(xiàn)實的失落感。小學教材中的革命領袖課文,除了介紹他們的機智、智慧、好學、誠實等外,有許多是寫領袖人物關心學習、看望青少年兒童,使青少年感到幸福的課文。如毛主席回韶山、周總理參加潑水節(jié)、鄧小平到景山學校(第七冊的閱讀材料)、宋慶齡到上海送蛋糕等,這些課文在很大程度上引發(fā)了現(xiàn)在的小學生希望得到領袖人物關懷的心理期盼。
當然,與小學思想品德課的重復,也是要注意的問題。小學思想品德課大量充滿了領袖人物“好人好事”的故事,語文課文中革命領袖人物的突出,既有可能減少了思想品德教育課對小學生的新鮮感,又在某種程度上造成教育時間與資源的浪費,產生某些負效應。
三 成人化
小學語文課文中的人物及其活動,即使以成年人的眼光來看,也有一定的學習和理解的困難(比如有些導讀提示和課文后面的要求,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好準確回答),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還應有所改進。
1.人物角色的成人化傾向
出現(xiàn)在語文課文中的中心人物角色,直接反映少年兒童生活的只有23.3%,其余都是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工作與生活。成人生活是小學生要認識和理解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但與少年兒童的生活是有距離的。要小學生仔細觀察、準確認識,深入理解過于深邃的成人世界,對小學生而言,有些超前。
2.小學語文課文前后對小學生提出的一些要求過高
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要求“說一說沙洲壩的人民為什么要在井旁邊立一塊石碑”,要求二年級小學生回答“清潔工人為什么那么激動?”,要三年級學生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以及要求四五六年級學生的一些問題,都有一定的難度,即使是對于成年人,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
我們的課文編選者如果不是高估了小學生的能力,就是對小學生的要求太高。這幾年有人曾用“大學生必須進行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中學生進行人生理想教育,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來戲稱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小學語文教材盡管總體上是進步的,但也有這方面的不足:如“至于花生的可貴之處則是由父親指出來的,母親只是當父親發(fā)表高見之后同孩子們一樣‘點點頭’表示贊同而已。”在這些課文里充當無知、低能的都是女人,而男人則是知識豐富淵博、能力高強的。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