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新課標的理念是“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強調高中化學地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過程。這要求教師必須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提高化學教學效率是實現有效教、有效學的重要途徑。筆者通過幾年來的教學經歷與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 使用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促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努力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是高中化學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那么,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想學”、“樂學”呢?
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教師在課堂內外,應盡量讓學生多做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意義和樂趣。在教學中,盡可能以精彩的實驗引人入勝,抓住學生的心弦,促進學生的情趣高漲,以積極的態(tài)度、振奮的精神投入學習。例如:在講解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時,過氧化鈉與水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實驗我們總結為“滴水生煙”和“吹氣生煙”,以此引入,讓學生自己嘗試做實驗,然后講解原因,引出化學反應,這樣不但解決了課堂的重難點,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再如做完碘的升華實驗后,就可以用酒精洗滌——得到的溶液為碘酒——在醫(yī)療上有消毒、殺菌、活血化瘀之功效。這樣既可以把學生學到的化學知識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使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和生活問題、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以促效率
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我們可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感受到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大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化學知識的意識。例如,我在學生學習分子和原子的知識之前,曾經講了一個故事作為引言:在汶川大地震中,為了搜救埋在廢墟下的幸存者,調用了許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據人體發(fā)出的氣味發(fā)現幸存者,那么搜救犬為什么能嗅到幸存者發(fā)出的氣味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預習有關分子和原子的知識,然后再讓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同樣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因為要解決人們的飲水問題,我們還可以涉及水的凈化問題;要預防疫情的進一步發(fā)生,要涉及一些消毒液的配制,那么我們學習到溶液配制的時候,就可以以此引入。還有生活中常見的“空氣與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護”、“形成溫室效應的原因”、“化學與材料、能源”、“當代軍事與化學”等問題。生活離不開化學,因此我們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盡量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這樣有助于增加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三 使用學案引導學生以促效率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與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以學案為載體的教學方法完全能實現教師由“灌輸”到“引導”,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例如,“鋁的性質”這節(jié)課,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把鋁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用途一一傳授給學生,這純粹是一種灌輸式的教學,學生一味被動地接受,主體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我們的做法是在學案上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設計成若干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主動探究。問題如下:(1)你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哪些鋁和鋁合金制品?(鼓勵學生交流討論,從他們身邊的物質入手,可增強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習興趣)(2)你能根據鋁的用途,列表分析歸納出鋁單質的物理性質嗎?(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物理性質,同時幫助學生面對很多信息時,學會“列表歸納分析”這種學習方法)(3)鋁是地球上含量極其豐富的金屬元素,地殼中的鋁以什么形式存在?為什么?(強化“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學科思想)(4)鋁是較活動的金屬,但生活和生產中的鋁制品很多且經久耐用,這又是為什么?(不斷制造學生的認知沖突,問題設置環(huán)環(huán)緊扣,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自然引向對化學性質的學習)(5)生活中,你或許有這樣的經驗:鋁制餐具不能用來盛放醋、酸梅湯等有酸性的食物,但鋁桶卻能盛放濃硝酸、濃硫酸,為什么?氫氧化鈉溶液呢?(6)鋁桶能否用于配制防治果樹病蟲害的含有CuSO4的殺菌劑波爾多液?(7)請根據提供的藥品,設計實驗探究鋁的性質(以問題為鋪墊,引導學生先交流、討論、猜想結論,再分別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有效的探究,親身體驗,此時教師也積極參與到學生相互討論、解決疑點的過程中,并巡查指導,啟發(fā)點撥,完成學習過程),然后進行“反思和小結”。(8)從知識、方法和能力幾方面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注重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體會求知過程,理清知識的內在聯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最后完成學案上的“當堂訓練”:向一鋁制易拉罐中充滿CO2后,再往罐中注入足量的質量分數為20%的NaOH溶液,立即嚴封罐口,不一會兒就發(fā)現易拉罐變癟,再過一會易拉罐又鼓脹起來,解釋上述實驗現象并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使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對知識加以鞏固深化,完善知識體系)。
此節(jié)課通過學案引領,教師的講解不超過15分鐘,完全把教師從傳統(tǒng)的知識講解中解放了出來,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指導學生或是通過邏輯推理、實驗探究、小組討論,在興趣盎然中掌握知識。學生也不再是被灌輸的對象,而是沿著問題的線索,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不斷的體驗成功,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構成了一幅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活力課堂。
以上就是我對新課標下提高化學教學的效率一些做法和認識,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造就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有完美無缺的課堂教學,但只要老師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原則,就能上好每一堂課。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