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既能讓學生具有這種能力、領會這種精神、認識這種作用,更能使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和能力,進行滲透式學習,聯系各科知識,進而學好高中物理,并會學高中其他課程。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66-02
在物理學中,不但要學到知識,更要提高能力。故此教師不應是傳統授業、解惑,而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其學習方法,培養自我汲取知識的內部能力。這種方法與能力的獲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以“探究學習”為模式的教學之中。在高中物理學科內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中,如下幾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 研究性學習與“課題研究”的關系
物理學科的課題研究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自我生活和物理學習的過程中選擇和確定與物理有關的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顯性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研究是一種較為規范、完整地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形式設置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完成課題的全過程中,要經歷發現并提出問題、確定課題并制定課題的研究計劃,采用觀察、實驗、文獻、調查等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經過分析和綜合以及邏輯推理得出結論、撰寫課題研究報告、進行交流與展示等一系列的活動,從中獲得失敗與痛苦、成功與欣喜的獨特感悟和體驗,感受科學方法的魅力,嘗試新的與平時的課堂學習所不同的學習方式,獲得具有綜合特點的科學知識。
我們不僅在課題研究中要求學生按照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也要適度地引入研究性學習。隨著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物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高中物理的教學成為了接受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并存互補,研究性學習方式主要以隱性的形式存在于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成為教師和學生一種自覺的教與學的方式。
二 研究性學習要突出可操作性的特點
學生要順利完成探究性課題必須考慮可操作性。首先要考查學生的物理基礎知識是否足以幫助他們達到活動目標。為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做好相關知識的鋪墊,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將研究性學習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讓更多的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
由于學生的知識面還不是很寬,一般來說,他們起步階段還需要教師的幫助指導,所以教師制定好教學計劃顯得很重要。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學生,通過這個計劃是否能達到計劃所要達到的目標,在操作實施過程中有無不太好操作的地方,有無可以改進的地方,并不斷修改和調整教學設計,不斷提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水平,與學生共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上網、交流資源并全程指導。如高一物理教材必修一的課題研究就是橋梁的設計。
三 小組合作學習應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式
建立好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學習機制,強調和培養學生集體合作意識,確保小組人人動手、動腦,人人都有收獲,并使學生明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意義。教師應加強管理,合理分工,并追蹤任務的落實情況,還應有相應的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
此外,當學生對合作學習的方式正在熟悉的時候,適宜采用兩人或三人小組組織形式,交給他們處理的任務應當是比較簡單或者熟悉的,這樣學生就能逐漸積累經驗以組成規模更大、關系更復雜的合作小組。一旦小組人數超過六人,整個組織就會顯得十分臃腫,其成員要求具備很高的協作技巧,而這一點學生們沒有經過一定的實踐活動是無法達到的。所以在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初期,最經常采用的是兩個人、三個人或者四個人的合作組織形式。人數更多(如班級集體)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應該是進行一些具有共性特點的教學活動,如為研究提供背景材料、課題價值和研究方案論證、研究方法的介紹、研究過程的經驗與體會交流、結題和課題成果的匯報與交流等。如探究《電源電動勢及其內阻》的實驗時,最多只能兩到三人一組。
四 研究性學習應注重評價的激勵和診斷功能
研究性學習應體現評價的內在激勵功能和診斷功能,關注過程性評價,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其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實踐活動并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豐富多樣的評價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發展性評價提倡改變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參與學習評價,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參加到評價中,將評價變為共同參與的活動。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大多采用評判性評價:“是”、“不對”、“好”、“不好”、“很好”等,這種單調的是非標準評價起不到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相反,它會扼殺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因而也可以稱其為扼殺性評價。有效的多元評價強調方式的多樣化,可以采用引導性評價、促進性評價等。物理研究性學習有效評價是發展的、動態的,因而評價方式的選擇要因研究內容制宜、因時而異、因人制宜、因發生的情況而異。教師和學校要通過專項的青少年競賽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展示活動,為學生搭建舞臺,展示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使他們獲得公眾的認可。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華,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總之,教師是研究型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通過探究活動,教學過程增加了開放性,學生的學習及活動方式有了改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協調能力得到了增強。教師從中也獲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在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更重視體驗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驅使教師在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開拓這一新的領域,使學生的潛能和創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朱錠雄.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
[2]宣桂鑫.物理學與高新技術[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3]應俊峰.研究型課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4]常生龍.高中物理課題研究的理論思考與實踐[J].物理教學探討,2000(1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