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班級的細胞,而班主任則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教育者、引導者和管理的實施者、服務者。在班級管理中,低年級的班級管理尤為重要,因為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覺性較差,也是知識、品德、良好個性等形成的啟蒙階段,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作為一名低年級班主任應多了解學生、多愛護學生、多教育學生、多培養學生,這樣班級才會煥發生機,出現“班風正、學風濃,學生綜合素質高”的良好局面。我相信,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能很好地勝任這項工作。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班主任肩負著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班主任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建筑師,而班主任工作對學生的身心施行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感化作用。班主任的任務是管理好一個班的學生,和學生打交道,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班主任要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架起與學生溝通的橋梁。
一 班主任要抓住最佳教育時機
師生之間,只有真實誠懇地袒露胸懷,才能坦誠相待。中學生不是三歲小孩,不是老師說一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便會感動得痛苦流涕、遵守所有的班規校規。他們會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考驗班主任的耐性。俗話說:“人無完人”,成人尚有犯錯的時候,那么孩子犯錯就是很正常的事。當學生犯錯時,如何批評學生,既能使其改正自己的不足,又能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常常是擺在老師面前的一道難題——讓學生從錯誤中進步靠空洞的宣講嗎、靠嚴厲的管束嗎?這當然不行,我們通常是想方設法搭設一座與問題學生溝通的橋梁,這座橋梁就是尊重,在學生犯錯時,不要忽視對他們的尊重。只有消除了師生間的對立與隔閡,創造出和諧的氣氛,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
二 班主任要用心去尊重學生
教師們都知道,“再有本事的教師也教不會不學習的學生。”學習的主體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只是學生的助手。只有樹立了如此的觀念,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尊重學生的能力所及,才能制定出“跳一跳夠得著”的教學標準,提出恰到好處的要求。
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在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上促其發展,不強其所難。不只用分數去評價學生,如果學生原來的成績是合格,那么他現在的目標是良好,一旦達到這一標準,就是勝利。對每個學生來說,他們的目標應該是不同的,不用這種分層次標準去要求,老師失望,學生失望,就等于老師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必然失敗的賽場。學生產生的心理必然是“我無能”、“我不行”的感覺。這無疑是教育上的最大失敗。有人向前蘇聯教育家請教:“學生最可貴的是什么?”回答是“信心”。而那種不尊重學生基礎的教育方法恰恰是讓學生失去了最可貴的東西。
三 班主任要善于用溫暖的語言
學生由于家庭環境、文化素質、個人心理特征、性格不同,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如果班主任說話不注意,用奚落、諷刺的語言當眾羞辱學生,會造成師生之間的隔閡,影響教學效果,嚴重的還會使學生郁郁寡歡,造成精神創傷。因此,班主任的語言決不能是諷刺挖苦的語言,而應是一種如春風細雨的溫暖語言。
當錯誤的事情已經發生時,教師發脾氣、訓斥都已經沒用了。每位活在世上的人都有強烈的發自內心的需要,需要別人的尊重、理解、關懷、幫助、信任。偶犯錯誤時,需要別人的原諒。班主任肩負著國家的重任——教書育人,更應有寬闊的胸懷、力戒急躁,運用“自制—冷靜—引導”的方式,心平氣和地和學生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使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教育學生吸取教訓,以避免同樣或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碰到不愉快的甚至令人憤怒的事情,班主任首先要在心里提醒自己:我是班主任,教育學生是我的責任,我要以教師的職責迫使自己忍耐難堪的局面,壓抑將要發作的脾氣,輕松完美地解決問題,給學生以信心和鼓勵,切記勿用惡語傷害學生。
四 班主任要用博愛去感染學生
不知曉學生的內心世界、不了解自己的學生,簡直是蒙住了眼睛走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應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微妙的變化,撥開心靈奧秘的紗,用真誠的語言、信任的微笑與學生談心。用師之博愛溫暖他們、感化他們,用春雨的細膩滋潤那些干涸的心,使每個學生的可塑性、創造性都盡收教師眼底,使師生的心融為一體,進而激發孩子對老師的情感回報。
教育有法,貴在得法,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追求完美的夢想、都有美夢成真的憧憬。但“人心不同,各有其面”,我們要發現學生的個性、觸摸他們的情感、尊重他們的“獨創”之處。把差異視為財富,因材施教,只有關心、理解學生,我們才能夠正確地引導他們。尊重學生,才能保護學生脆弱的自尊心,使他們感受到愛的溫暖;使每個學生都盡顯其才,使每個學生的智慧都枝繁葉茂,讓教育的蒼穹天藍草碧,讓班主任的風采繽紛教育每一個角落。相反,有的班主任不注意班級教育中的人際關系,甚至諷刺挖苦、嚴厲訓斥,學生情緒自然就冷淡、消極、恐懼不安,即使班主任理論水平較高、講得比較深入,學生所獲也是微乎其微,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老師的專制、獨裁、高高在上、無法溝通。
最后,師生溝通時,相互討論,不僅有利于師生感情的培養,更有利于班級管理。成功的交流是相互應答的過程。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如果老師先拿出架勢,顯出“法官”威嚴,或者先入為主地定好調子,學生見勢不妙,說起話來就會吞吞吐吐,這樣的溝通一開始就有了障礙。接下來學生要么沉默不語,要么針鋒相對。如果老師先聽學生解釋,讓他說出內心的感受,并與他進行真誠的交流,學生會放下戒心,對老師敞開心扉,認識錯誤。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班主任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研究學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最好的途徑是通過活動觀察。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