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實施新課改的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全面可持續地發展,筆者從挖掘教材中形象的因素、設計富有層次性和多樣性的作業類型、構建開放課程等三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新課改 牧區 挖掘 構建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191-01
新課改的最終目標是改變學生以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法,拋棄學生過分死記硬背和機械記憶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激發學生勤于動腦、動口、動手的習慣,培養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那么,牧區教師如何實施新課改呢?
一 教師應把握教材中形象性的因素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牧區學生大多數是少數民族,不同民族在交流中存在著語言表達方面的障礙,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教師在平時的工作和教學中除了學習不同民族的語言外,還要利用教材中形象性的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科學知識的前提,是激發學生產生學習欲望和動機的良方。良好的教學過程始終是在一種思維活躍的氛圍中進行的,它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師生間良好的語言交流,語言是創造學生思維的環境要素,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內容表述的重要工具。激活課堂教學氛圍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可以靠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新課導入,可以靠慷慨激昂或深沉凄婉的表情范讀,也可以靠形象可感的無聲演示,等等。然而最主要的還是靠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新課改與時代接軌的新觀念、新措施,正確把握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形象性的因素,利用教材中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知識內容來生動形象地描繪、恰如其分地比喻,用恰到好處的姿態和富有感染力的神情講授出來,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如窺其貌的感覺,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為進一步實施新課改奠定基礎。
二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設計富有層次性和多樣性的作業類型,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解決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還要成為具有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組織者,教師要完成這些任務,首先要根據牧區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生活環境、年齡特點設計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類型,讓中等生、優等生、后進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發展,從中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作業類型從大方面講有課堂作業、校內作業、家庭作業,從小方面講有課內和課后、口頭和書面作業,由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參差不齊,教師根據所教學科的特征,布置作業時類型應全方位和多樣化,即從聽、說、讀、寫各方面去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增進其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感性,如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聽磁帶、寫日記、讀報刊、看小說,舉辦文學朗讀比賽或作文比賽等,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氛圍、場所、機會,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業的設計要有針對性、靈活性、多樣性,應遵循因材施教、分類要求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一些有“彈性”、分層次的作業,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揮各自的潛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使后進生可以“吃得了、消化了”,優等生能“吃得飽、吃得好”,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達到新課改的要求。
三 教師要構建開放的課程,促使學生全面可持續地發展
當我翻閱一篇篇關于新課改的文章時,深深地體會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文本變為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我的心靈經歷著一次強烈的震蕩,我一定要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實施教學,改變封閉式的教學模式,重新構建開放課程。在新課改的實踐中,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合作者、倡導者,課程不再是預設的規范性的教學內容,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和探究新知識的教學和學習的一種互動過程,教師的教學也不再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被動地傳授知識,而是課程的不斷創新者和開發者,教師在教學中要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啟動學生的情感,使課程意義不斷提升,課程內容不斷生成,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都充滿發展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在不斷吸收消化前人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促使學生全面可持續地發展,真正把新課改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