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的普遍應用正深刻地影響著研究生教育,在給研究生教育帶來難得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研究網絡時代研究生教育的新方法已成為必然。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 網絡 機遇 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022-02
在互聯網行業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經濟在經濟發展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技術的人力資源在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研究生教育擔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重任,它將成為我國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和未來奪取世界知識制高點的重要支撐力量。
世界銀行2007年3月公布的 《高等教育國際交換的趨勢: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啟示和選擇》報告提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對任何國家而言都至關重要,而其中最為緊迫的就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以確保大學的教學和研究水平。而因特網的出現與普及,使網上信息資源的全球共享成為現實,也深刻影響教育方式。網絡的普及給研究生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研究網絡時代研究生教育的新方法已成為必然。
一 網絡環境下研究生教育的變化
1999年12月,周遠清提出要強化國際意識,他說: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應該有一個新起點,就是應當把我們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放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大的平臺里去研究。要實現研究生教育的國際交流,網絡可以發揮其他方式無法比擬的強大作用。網絡時代的教育與傳統的教育相比,運用了網絡技術,從而具備許多優勢,主要表現在:學習形式多樣化、學習行為自主化、教學形式個性化、資源利用最優化。
1.學習形式多樣化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凱洛夫教育學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教育,我國高校在教育活動中強調教師是主導、課堂是中心、教材是中心,而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統一模式培養學生,忽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研究生教育就像是手工作坊中的師徒制,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制約了研究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并限制了研究生的視野。而隨著網絡的普及,其豐富的內容和強大的交互性,有力地引發了研究生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并激發了研究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成為了科研活動的直接參與人。研究生學習可以不受傳統的教學計劃和課本知識有序性的制約,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行跳躍性的學習。
2.教育模式的改變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提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彪S著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日益凸顯,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受到強烈沖擊,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我們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網絡環境下,有可能產生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與傳統教育技術相比,其教學功能的特性主要表現在:開放性、多樣性、靈活性、個性化四個方面。
網絡技術的日趨成熟使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變得簡單和便捷。它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使得人們不再受時間、地點、內容的限制,學習者可以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進行學習。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即時通訊軟件自由地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困惑、難題,而老師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為同學做出解答,研究生與教師之間可以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互動。
通過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看到,運用網絡技術可以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逐漸突破師資、場所等傳統因素的束縛,使日常教育教學所依賴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發生深刻的變化,創造了理想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例如,國科學技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成立網絡技術研究中心,建立網絡學院,以網絡作支撐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就是對網絡教學做出的一步有益探索,同時前不久中國科大獲得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在未來的教學中將以網絡為支撐來探索法律碩士的教學工作。
3.教學形式個性化
網絡媒介的發展,也將使研究生教育方式產生根本性的改變。因特網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導師與研究生只有面對面才能傳授知識的局限,使得研究生的遠程教育成為可能。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地點已不局限于大學校園之內,而延伸到家庭、工作單位以至整個世界,學習的世界與工作的世界交互穿插。早在1994年,美國研究生院協會(CGS)的257個成員院校中,就已有140個院校報告,在其153個碩士、19個博士培養計劃中的全部或大部分能滿足其遠程教育模式的要求。我國繼1998年在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和湖南大學4所高校開展遠程教育試點之后,清華大學已率先將企業管理、民商法學和計算機應用技術3門專業的研究生遠程教育引入到因特網上,在網上開設了幾十門研究生課程或系列講座,這樣,我國將研究生教育開展到了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網絡教育中,研究生可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行規劃、安排學習進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或者繼續選擇傳統的教學形式,或者開始選擇新的網絡教學形式,當然也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教學形式。無論哪種教學形式,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特點做出的選擇,效果可能會更好。
4.資源利用最優化
網絡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教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僅使校外的人員也可以通過網絡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還使得學??梢猿浞职l揮自己的學科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把最好的師資陣容、最先進的教學方法、最豐富的課件通過網絡的形式傳到學習者手中。
對于研究生教育而言,通過網絡,我們可以及時了解世界各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現狀,使彼此的交流合作更加方便和快捷,能通過文字、聲音及影像等的即時傳遞,使彼此的溝通更加容易,這種溝通最終將有助于各國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等方面達成某種共識,共同推進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前進與發展。
二 網絡環境下的研究生教育現狀
雖然網絡教育體現出了種種優勢,很多高校也認識到了這種優勢,并且已經將它作為一種輔助教學運用于日常的教學之中。但實際上,目前我國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并沒有完全采納網絡教育。一方面是由于網絡化教育的理念并沒有完全被廣大教育者所接受,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并不是完全成熟,無法滿足網絡教育各方面的需求。
目前,我國不少高校都設有網絡教育學院,但是很多高校的該學院只是面向專升本的學生,并沒有發揮它的全部作用,很少將它運用于傳統的教學中,更別說研究生教育了,這無形中是一種資源浪費。而研究生普遍文化層次高,自學能力強,具有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目前國內高校,研究生上網的硬性和軟性條件已經具備,從主客觀上說,已經具備了在研究生教育中進行網絡教學的基礎,同時將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出來,更能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更大限度的發揮各自的優勢,真正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三 網絡環境給研究生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中國教育科技網的開通,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通過教育科技網與網絡鏈接的校園局域網,它成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支撐環境。伴隨著網絡技術向高等教育領域的滲透,引發了高等教育各要素、系統及過程的根本性的變革,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例外。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既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發展機遇。
1.網絡時代研究生學術道德面臨考驗
當前,網絡的普及已使原本由時空間隔所引起的種種傳播障礙變得幾乎不再存在,不同國家、地區、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人類文明所產生的一切精華和糟粕幾乎同時擺在了每一個人的面前。而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也使有些人養成了坐享其成的惰性和抄襲、剽竊他人成果的惡習。而對于學術水平相對低下、自律性不夠高的研究生群體,這一問題尤顯突出。如何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成為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
2.網絡時代導師角色的轉變
在這個網絡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講,導師和研究生是在同步接受新知識,過去那種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將徹底改變,教師將轉變成指導者和組織者,學生則成為了發現者和探究者。有的學者將這生動地形容為:教師的角色已從“講臺上的圣人”轉變成“路邊的向導”。要完成這種轉變,教師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水平,緊跟時代潮流,要走在本學科發展的最前沿,才能指導學生如何在信息繁雜的網絡中尋找和整合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則必須具備相當的信息素養,能夠在導師的指導下從網絡中提取出對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用的信息,這同樣要求學生對本學科的發展方向有一個正確的了解。
四 研究生教育迎接網絡環境挑戰的對策
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有力產物,它的飛速發展對舊的管理運作模式和人們的思維方式將產生極大的沖擊。在信息網絡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作為高等教育最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應全面認識網絡信息對社會、經濟的重要性,同時也要認識網絡信息在研究、學習和生活中將發揮的作用。面對網絡對研究生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及時做出相應的有效對策,優化我國的研究生教育。
1.管理隊伍要具有較高的網絡水平
促進研究生教育適應網絡環境的關鍵是加強網絡人才隊伍的建設。實現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網絡化,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一支具有現代管理意識、懂得研究生教育管理且又掌握一定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管理人員隊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對管理人員網絡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運用網絡的能力,同時適當引進一些具有較高網絡技術水平的專業人才充實管理人員隊伍,從而加速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網絡化進程。
2.研究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
隨著每年研究生入學數量的飛速增長,研究生教育也就需要相應地投入大量的經費。不僅是每個研究生培養經費的增加,而且還包括許多儀器、設備。網絡作為一種新的通訊技術是一項高投入的工程,網絡建成后的維護與管理、軟件的開發與研制、網絡設備的更新與升級也都需要經費的投入??梢娊涃M投入的多少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網絡平臺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3.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建設
網絡教學資源是網絡教育開展的重要支撐,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是研究生教育網絡化的必經之路,網絡教學資源將原有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充分更新和發展,按照現代信息規范和信息技術要求進行改造和加工,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開放的網絡課程學習體系和平臺,給研究生提供一個更有助于理解和建構符合自身個性心理特征的知識體系,以滿足研究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4.創造基于網絡的學習環境和條件
要適應網絡社會的發展,學校必須首先建立起相應的網絡環境。重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向研究生提供充裕的客戶訪問終端或上網條件,使研究生在教室、圖書館、宿舍等任何地方,都可以聯網電腦方便地享用資源。另外,還要營造濃厚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逐漸培養研究生自覺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在應用中學習,在學習中應用的良好循環。
信息時代網絡的普及,對知識的爆炸性增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同人類文明的眾多成果一樣,網絡就如同一柄雙刃劍,斬斷了束縛科技進步的許多枷鎖,但如不善于使用又會傷及自己。面對網絡給現有體制帶來的眾多沖擊,我們要善于抓住機遇,勇敢地迎接挑戰,走出一條適應時代發展的研究生教育的新路。
參考文獻
[1]Sajitha Bashir.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Implications and op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R].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2007.35~79
[2] 周遠清.在全國研究生培養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
[3]宋偉、徐飛、張學和.網絡技術支撐下的研究生教育初探[J].時代教教育,2009(10):130
[4]鐘海榮、謝紅衛、楊自文.美國的遠程研究生教育—背景模式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2):64~67
[5]濮嵐瀾、趙偉、陳皓明.信息科技開創研究生培養新局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1)20~21
[6]唐玲.研究生德育內容的新視點[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6):18~20
[7]覃正、王壽欣、仇國芳.應用信息技術探索新型高校教育模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1):14~16
〔責任編輯: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