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古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籍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對其加以保護管理及開發利用,提出具體方法相關措施。
【關鍵詞】民族古籍 保護管理 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029-02
民族古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籍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確定漢族古籍的時間下限是根據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規定,即1911年以前編著的記錄古代文獻的圖書和1911年以后對古籍進行整理出版的圖書均屬古籍范圍。但民族古籍則不同,民族古籍由于歷史文化差異和多文種等原因,其含義要比漢族古籍廣泛得多。
民族古籍,確切地說是指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古籍。因為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歷史進程不同,各民族的文化發展也不平衡。有的民族歷史悠久,有的民族文字,文化典籍豐富,而有的民族直到1949年以前還停留在結繩記事時期,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沒有文字自然就沒有文字記載的書。但是,沒有文字并不等于沒有文化,語言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以語言為基礎的口耳相傳的神話、史詩、民謠等都是民族文化。民族古籍分為有文字類和無文字類,有文字類的民族古籍包括各種用少數民族文字記載的古籍和用漢文記載的有關民族資料的古籍文獻;無文字類古籍主要是指口碑古籍。口碑古籍即口頭資料,是指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以口耳相傳留下來的具有文學和歷史價值的各種史料,反映了本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內容涉及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學、哲學、歷史、自然科學等,主要有神話、史詩、傳說、故事、歌謠、諺語、謎語等。
我國民族古籍卷帙浩繁,截至2000年,我國已搜集整理民族古籍約12萬種(部、件、冊),其中整理出版的有5000種。這也是各地民族古籍研究和整理機構幾十年來辛勤工作的成果,是民族古籍工作者精心保護和管理的成果。但我們還應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民族古籍的保護與開發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有效地保護紙質文獻,如何采用新的技術手段延緩古籍文獻衰老的速度,如何協調協作使有限的資金發揮無限的作用,如何改變觀念搞好古籍的開發利用等,這些問題刻不容緩地擺在每一位民族古籍工作者面前。思考和探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措施是民族古籍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和使命。
一 民族古籍的保護
民族古籍的保護是民族古籍工作的必須,是民族古籍事業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保證。保護是基礎,是古籍開發與利用的第一步,沒有保護,古籍事業就無法發展。保護是為了更好地使用和開發,使用和開發則使民族古籍保護更加完善和長久。不同的保護和開發形式也會使古籍再生,保護是手段,開發和使用才是真正的目的。
1.關于保護的理念問題
古籍保護的重要性,對古籍工作者來講可能是人所共知的,但在具體工作中往往容易忽略,并把保護放在次要的位置,想起來時提一提,而在更多的時候是把它塵封在記憶中,這就涉及到一個意識和理念問題。通常來講,我國現有對民族古籍的保護都處在最簡單、最基本的層面上,這表現在兩個方面:(1)順其自然,各自為政,任由發展變化,也就是說,對民族古籍的保護還沒有系統、全局統一性地加以考慮;(2)缺乏創新意識及先進技術手段的運用。
2.關于民族古籍的管理體制問題
古籍的管理體制直接影響民族古籍的保護問題。目前,我國收藏和保存民族古籍的機構和組織比較復雜。民族古籍不僅在各地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科研單位及寺院里有收藏,還有相當一部分收藏在各地的民委古籍辦、民族語言工作委員會和文化局、編譯局等。這種收藏布局顯然不利于民族古籍的保護與開發,不利于民族古籍的科學管理,更不利于民族古籍的統一規劃和民族古籍事業的長久發展。因此,必須改變現有的管理體制,使民族古籍集中在收藏機構,收藏機構不僅具有一定的空間范圍,還有溫、濕度適中的保護環境;收藏機構不僅具有一整套的科學管理方法和理論,還能及時有效地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強保護措施。此外,收藏機構更加有利于民族古籍的研究、整理和傳播,有利于民族古籍的開發和利用。因此,從長遠意義看、從發展民族古籍事業的大局出發,應盡早結束民族古籍分散收藏保護的現狀。
3.關于保護措施問題
一般來說,古籍的保護措施有兩種:一是延緩性保護;一是再生性保護。延緩性保護是指在不改變原件載體的情況下,對古籍文獻進行修復、加固以及控制保存環境等延長原件壽命的過程,這是保存和搶救古籍文獻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它只是減緩了古籍文獻的衰老速度,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古籍文獻的長期保存問題。再生性保護是指通過現代的技術手段將紙張載體上的古籍文獻內容復制或轉移到其他載體上,以此達到對古籍文獻的長期保護和有效利用的目的。再生性保護的最大特點是將原有古籍文獻資料上的內容轉移到其他載體上,即使原件毀滅了,其記載的內容仍可以保存下來。再生性保護有以下幾種措施和方法:一是拍成縮微膠片,便于保存并且還可以節省空間。其次,進行全文數字化掃描,刻成光盤便于使用。第三,整理復制出版。復制出版雖然沒有改變載體的性質,但對文獻的內容進行了轉移。
二 民族古籍的開發
古籍的開發與保護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古籍的開發,只是這種開發更注重古籍文獻的方便利用,是一種基礎性的開發,更深層次的開發主要是著眼于古籍文獻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我國民族古籍的開發,無論是基礎性的,還是深層次的,都還遠遠不夠,未能體現出民族古籍文獻真正的社會價值和潛在的經濟價值。
1.民族古籍開發的方式
我國民族古籍由于分存于各種文化事業機構中,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還沒有做,也就更談不上標準化和規范化,因此,民族古籍的開發要從基礎工作出發。(1)整理編目及編制聯合目錄,以便讀者使用檢索。(2)研究宣傳民族古籍文獻。民族古籍工作有對民族古籍文獻不斷地研究和宣傳,才能揭示民族古籍文獻的特殊價值,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古籍。(3)縮微與影印出版。民族古籍的出版不僅能帶來極大的社會影響,還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4)仿真復制出版。仿真復制如新或如舊,也是民族古籍開發的重要方式。這種開發形式對于特殊的如貝葉、菩提葉、金粉等寫本的民族古籍文獻來說,意義非同一般。
2.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就古籍開發的四種方式而言,前兩種屬于基礎開發,后兩種屬于深層次開發。二者屬于漸進和逐步發展的關系,所以在處理經濟效益和整體古籍事業發展的關系時,一定要考慮周全。
第一,處理好基礎開發與深層次開發的關系。基礎開發是古籍保護的重要環節,是古籍產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前提,沒有基礎開發也就無從入手做深層次研究。深層次研究是基礎開發的延續,是基礎開發進一步深化的目標。
第二,處理好特殊古籍與一般古籍開發的關系。所謂特殊古籍是指價值珍貴、在整體民族古籍文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古籍。這一類古籍的保護和開發都是重點。但是在一般古籍文獻尚未得到保護和基本開發的情況下,對重點古籍的開發必須慎重,否則風險太大,得不償失。
三 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由于受人力、物力、財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民族古籍的保護與開發不可能多種方式與措施同時并舉,因此,在選擇措施和方式上,要根據民族古籍的特點,視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要注意民族古籍的保存狀況和利用率,視其情況采取不同的保護開發措施。如對一些較為珍貴或損壞嚴重,瀕臨毀滅但使用頻率較低的民族古籍文獻,可采用縮微技術,以較低的成本達到搶救和長期保存的目的;對較為珍貴或是損害嚴重但使用頻率較高的民族古籍文獻,可同時采用縮微技術與光盤技術,縮微技術用于長期保存,光盤制品用于使用和開發;對于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一般性文獻資料,可采用縮微技術,以節省經費。
第二,要兼顧到民族古籍的內容和種類特點。有些民族古籍內容繁復,包羅萬象,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極具研究價值和使用價值。對這類古籍要重點保護,從基礎開發著手,長遠考慮其社會、經濟效益。
第三,對于那些版本珍貴、具有多種價值的民族古籍則應采取各種方法加以保護和開發,盡可能地使其長久流傳。
參考文獻
[1]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歷史文獻的開發與利用論文選集[C].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2]鄭琪、鄭瑛.網絡時代歷史文獻的保護與開發[J].圖書與情報,2002
[3]吳肅民、關照宏.淺談民族古籍及其整理[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
〔責任編輯: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