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中講到很多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通過學生觀察、勞動,教師言語引導來進行教育的故事,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在大自然中進行政治教育、道德修養教育、真善美的教育來論述走進大自然可以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大自然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050-02
目前,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研究主要有兩類:(1)是總體研究,包括“灌輸”途徑和實踐途徑:(2)具體研究,即根據教育對象特點及生活環境制定的途徑和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功能、價值開拓的途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很多,而且對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不能激發起學生興趣等問題。針對現實困境,筆者認為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進行教育更易走進學生心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到大自然中去理應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一 走進大自然,進行政治教育
近年來,我國各地不斷開發紅色旅游路線,人們也越來越多地選擇紅色旅游。這既體現了國家對政治歷史教育的重視,又體現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培養共產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學生沒有經歷過革命戰爭年代,在課堂上進行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影片再現和教師講授,這對傳授政治思想固然很好,但大自然中遺留的歷史資源更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學生在這些場景中,聆聽教師的講解,更容易萌發一種保衛祖國的激情。蘇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師帶領孩子們到獻身的軍人墓前,到戰爭發生過的樹林,講述在這里發生的故事。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認識世界和講述故事兩種方法。他說:“我們所關心的問題是要讓祖國大自然的點點滴滴和那些難以忘懷的角落(使人感到無比親切的世界正是由它們逐漸形成的),銘刻在孩子們的心里,永遠保留在他們的記憶之中。”思想政治教育選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學習,將祖國的歷史與今天的新貌作對比,學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從心靈上更易主動接受。
二 走進大自然,進行道德修養教育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道德由社會關系尤其是經濟關系決定。“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從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可以看出,道德作為一種原則和規范,來源于現實生活,具有社會性和外在性,而道德修養是對個體而言的,具有個體性和內在性。將道德內化為個體的道德修養,離不開現實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那么,現實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將道德內化為道德修養的呢?下面這個故事可以體現這一修養。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中講到和孩子們到地里挖馬鈴薯的事。一個叫費佳的孩子只想刨出長在地面上的馬鈴薯,不想刨出埋在土下的馬鈴薯。蘇霍姆林斯基看到他敷衍塞責,就對他說:“你這樣對待勞動難道不覺得慚愧嗎?有人在注視著你,他什么都看見了。”費佳很驚奇,說:“那個人在什么地方呀?他看見了什么啦?”蘇霍姆林斯基說:“那個人就在你身上啦!”“在你的頭腦里,思想里,感情里。”費佳不再偷懶了,感覺真的有人在注視他一樣,他高興地勞動著。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大自然提供的就是現實生活環境,教師就是“善的火花”的點燃者,學生通過勞動親身體驗老師的教導。因此,在大自然中的引導教育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接受道德要求,并內化為道德修養,外化為良好的行為。
三 走進大自然,進行真善美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常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看花蕾的綻放、蝴蝶的飛舞,聆聽云雀的啼鳴、溪水的歡笑,并用形象的語言告訴學生每一事物存在的意義。他說:“當看到這一切而驚訝不已的時候,它能在童稚心靈中喚起對一切有生命的、美好的東西的溫存、善良和關切的態度。”平時,在課堂中教給學生什么是真善美,如何做到真善美,這樣的效果往往不好。如果將這些理論放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以其本真的面貌就會為思想政治教育添加鮮活的色彩。真善美是統一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指出,可見世界里很像善的東西就是太陽,善在可知世界是高于知識(真)的東西。即善是在真基礎上的升華。美注重內心感受,包括自然美和人類創造的美。真善美統一于幸福勞動的過程中。大自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單純地讓學生欣賞美景,而是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后去創造生活中的美。在優化人、優化自然、優化社會的過程中做到真善美的統一。
綜上所述,在大自然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經過“親身體驗——言語引導——情感生發——主動接受——創造運用”五個環節完成的。其中親身體驗、情感生發、主動接受、創造運用都是從學生角度而言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言語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發揮作用,“語言乃是點燃照亮美好事物的火炬的最初火星。”因此,教師要提高言語的藝術性。情感生成處于中心環節,情感是動機和行為形成的前提,在大自然中的教育觸及了人的心靈,促使情感生成,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創造了條件,因而走進大自然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周中之.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李明富.真善美三題[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