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多元文化互相滲透,傳統的主流價值觀受到深刻的影響,在思想領域里呈現出多元價值并存的狀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經,在社會轉型這樣的大背景下,必然要擔負起新的使命。
一 當前價值多元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面臨的挑戰
1.價值多元的內涵
所謂價值,它指客觀事物的屬性是否符合主體的目的,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衡量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價值的大小,要看主體的目的和需要,呈現出依主體不同而不同、以主體為尺度的態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價值都是“個人”的價值。由于現實主體的需要是多元的,不同主體的價值標準和價值觀念都有差異,既不能彼此等同,更不能彼此替代,自然呈現出多元化狀態。價值多元狀態下,每個人都是唯一的,獨特的。在傳統社會中,強調一元價值,實際上是強調某個人或某部分人的價值,要求所有的人都認同和遵守,它壓制了個人的主體性,泯滅了個性的差異,導致了反人性的道德壓迫。
以“自由多元主義”著稱的英國哲學家、觀念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也是20世紀最杰出的自由思想家之一的以賽亞#8226;伯林認為,人類的目標是多樣的,它們并不都是可以公度的,有些目標還不斷地發生沖突,如果企圖用同一個標準,或所謂最高的“善”對所有的價值加以審視,并統領我們全部的生活目標,以求世界的和諧與統一,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企圖。伯林認為,應當以自由寬容的態度維護與包容多元的價值追求。
多元論價值是把每個人都作為主體來對待,承認每個人的價值,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和選擇,主張個人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和評價。“我希望,我的生活和決定取決于我自己,而不是外部的什么力量;我希望成為我自己的工具,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是別人的工具;我希望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能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接受別人的決定。”
但是多元化的價值并不是否定社會共同價值,二者并不矛盾,首先,人性的要求是共同的,價值體現在人對事物屬性的選擇上,是人性的反映,盡管個體之間存在差異,但終歸具有共同的人性,人類的終極追求是一致的,如人類對幸福、自由的永恒追求,不論民族、膚色,都是共同的;其次,在同一時代生活的人,其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共同性,自然在利益需要上具有共同性,也有必要形成和認同普遍的共同價值;第三,全球化的發展在倡導多元化價值的同時還要求人們超越種族、國別、宗教、文化的差異,超越個人的需要和個性,尋求一種共同的統一的價值觀。
2.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學校德育的目標是培養民主與進步社會的公民,因此學校德育應當是“道德教育”。杜威將這種理論稱之為“學校道德的三位一體”,即學校不能脫離社會生活來進行教育,要在學校中引進民主社會的公民生活,并讓學生去適應這種生活,從而培養出對社會有責任的公民。
在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培養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但是,在全球經濟快速增長、新技術迅猛發展、政治多極化趨勢日益凸顯的新形勢下,社會多元化價值被確立,實用主義思想、自由主義思想以及功利主義思想等影響深遠而廣泛。這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就顯得比較陳舊,千篇一律,總是力圖把一種統一固定的道德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形態強制性地灌輸給教育對象,這種強制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培養教育對象的標準性、統一性,卻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差異性、自主性。過分強調共性,強調個體對國家社會的義務,用比較宏大的概念說教,而忽略了大學生作為人本身存在的差異性,忽略了個體擁有的權利,理論與現實之間存在內在的緊張,當個性難以在這種教育內容體系中找到共鳴的時候,就很難產生期待的教育效果,從而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無法根治的說是說、做是做的“兩層皮”現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相去甚遠。
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呈現明顯的滯后,缺乏與經濟、科技發展相應的道德、倫理教育,尤其是針對網絡的道德教育的滯后,無法適應網絡科技迅速發展的現實。
二 價值多元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價值多元共生,意味著既要尊重個人的主體性,保證個人的思想自由和價值選擇不受到壓制和侵犯,同時,又要尋求社會的共同價值和共同的善,保持社會的穩定與一致。價值多元共生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既要維護價值多元化,培養大學生的主體道德人格;又要進行普遍價值教育,培養學生公共理性的雙重任務。
1.培養學生的主體道德人格:價值判斷能力和價值選擇能力
一元化價值觀強調要教育學生學會認識規范,并能很好的遵從規范。然而價值多元時代,人們面臨多元甚至相互沖突的價值觀,如何選擇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很難教給學生選擇哪個、不選哪個,而只能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判斷如何選擇,即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和價值選擇能力,讓學生學會在紛繁復雜的現實面前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不會在困惑中迷失自己。
2.培養學生的公共理性
公共理性是一種指向公共善的平等公民的理性,它要求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公共文化,并參與公共文化,養成獨立、平等、尊重、寬容等德性品質。公共理性本身是價值多元共生時代的重要德性。“公共理性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基本特征: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們的理性目標是公共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不是使一種普遍價值被學生接受,而是怎樣形成價值共識及公共理性的如何養成。
無論是形成價值共識還是學會判斷和選擇都是以人的價值主體的覺醒為前提,多元社會需要道德共識,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道德的共同認識和追求,但它與一元化社會對共同價值的灌輸不同,它尊重且凸顯了每個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平等的道德主體地位。所以,多元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為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在教育內容上不僅要具有系統性、整體性,還要體現開放性、多元化的特點,要充分考慮主體的差異性和現實的復雜性。
三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需要拓展
任何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的內容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都對這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面貌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當前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課程,除了注重理論體系的整體性、系統性,作為必修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把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四有”新人作為根本任務,為實現黨的基本路線、綱領和政策服務,側重于系統教育理論的灌輸、道德知識傳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統一性和規范性之外,還應當開設歷史、公民學類及生命教育等有關專題,如歐洲政治思想、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政治與社會制度、生命與自由等有關專題講座,沒有相應的政治理論基礎和人文基礎作為鋪墊,簡單的理論灌輸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難消化的,沒有多元化的課程門類供學生選擇,學生接受的是單一抽象的知識,思想理論被機械地記住是不可能觸動學生的內心,無法真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同時,要淡化意識形態教育,側重于實踐的教育,將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擇業、交友等實際中,增加教育內容的探索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有能力面對更加開放、更加復雜、各種新問題不斷出現的世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分析和討論各種道德問題,做出道德判斷,并在判斷過程中明確道德價值標準,逐漸更新公民倫理觀念。
在課外教育方面應當更側重文化滲透,高校的課外活動大體上包括社團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在校園生活中滲透德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來說更有意義。但是,校園不是真空,社會流行的觀念對學生有很強的沖擊和影響,所以應當進行人文社會環境、媒介傳播環境等的建設,通過環境熏陶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并把學生放到社會環境中,聯合社會力量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共震,使積極而有價值的觀念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使其受用一生。
參考文獻
[1]史蒂文#8226;盧克斯.個人主義(閻克文譯)[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51
[2]馮建軍.價值多元共生時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J].教育科學研究,2009
[4]約翰#8226;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萬俊人譯)[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2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