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從事學術研究已成為人們熱切關注的話題。教育教學研究不應只是教育教學研究專家的專利,從事教育教學實踐的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應該成為教師專業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自主性增強,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實踐者的地位以及研究與工作之間的“共生互補”的關系,使廣大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具備了一定的可能性。目前,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學術研究 必然性 意義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6-0064-02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深化階段,教師成為研究者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訴求。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從事學術研究成為人們熱切關注的話題。教師自主性增強、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實踐者的地位以及研究與工作之間的“共生互補”的關系,使廣大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具備了一定的可能性。目前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 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必要性
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理想由來已久,早在1926年,國外就有學者在《教師的研究》一書中表達了理想:“教師有研究的機會,如果抓住了這種機會,不僅能有力而迅速地發展教學技術,而且將賦予教師的個人工作以生命和尊嚴。”
此后,不斷有學者強調教師需從事教育教學研究,他們認為教師開展研究活動有兩個理由:(1)這種研究具有訓練的價值;(2)有助于提供大量的有關教育的科學信息。
1.教師從事學術研究是溝通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的橋梁
在教育課教學活動中,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脫節成為阻礙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鴻溝。在目前的教育教學中,教育研究過于脫離現實背景。許多教育研究者也逐漸接受哈貝馬斯(Jiirgen Habermas)的觀點:科學概括出來的知識并不能直接指導社會實踐,還必須有一個“啟蒙過程”以使得處于特定情境中的實踐者能夠對自己所處的情景有所真正的理解,并做出明智而謹慎的決定。教師參與教育學術研究就包含了這個“啟蒙”過程,只有教師主動研究和反省,主動地理解認識“官方課程”,根據具體情況把“官方課程”轉變為自己的操作性的課程,教育改革才能最終取得成功。教師從事教育學術研究將使得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有機、豐富而生動地結合起來。
2.教師從事學術研究是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由“技術熟練者”向“反思性實踐者”轉變,要求教師掌握豐富的經驗性知識,注重對實踐性問題的研究和學習,這就意味著教師要主動謀求發展,而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科研無疑是一條促進教師專業文化發展和教育教學實踐有效展開的途徑。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有利于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師教育制度的完善,從而有利于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
由于教師在工作中進行的、以自身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為對象的研究是自我反省,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因此,它有利于教師主動構建自己對課程、教學等方面問題的理解,是教師成為“反思的實踐者”。也就是說,教師將有能力通過較為系統的自我研究、通過研究其他教師以及其他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的教學方法和理論進行研究,實現專業上的自我發展。同時這種研究也有可能帶來關于教育學的基本規律的重要發現,從而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3.教育實踐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成為研究者
教育發生在極其復雜的社會情境中,它既有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又指向我們理想的未來;它既關系這個人發展的問題,也是一種產生社會性后果的“社會活動”。教育的這些現實特性使得教育實踐不能被簡單地認為是一種簡單的技術控制活動,教師也不是“技術操作工”。教育本身及教育所處的復雜環境,使得從事教育的人必須基于對實踐的反思而做出許多決定,必須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對自己的行為目標以及可能的后果進行思考和判斷。為了切實提高教育效率,教師必須學會做出實踐決策,而不僅僅是某種抽象指令的簡單執行者。
4.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地發展。基礎教育在教育事業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小學又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起步階段。中小學的教學質量對人一生的成長與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是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實踐表明,教師在教育教學上能積極參與科研的活動,自覺學習理論,更新教育理念,以科學研究帶動教育研究,以教育研究促進教育改革,對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大有裨益。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研究也是他們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把學術研究看成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教師做學術研究是為了解決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和遇到的困惑。此外,教師從事學術研究有利于教師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形成強烈的教學科研意識。
二 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可能性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接受師范教育時缺少教學與教育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等方面的基礎訓練,加上平時教育教學任務重以及思想上的一些顧慮,許多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科研方面不敢邁出第一步。但從現在的教育教學實際來看,我國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科研的許多有利條件已經具備。
1.新課程改革的實踐為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提供現實基礎
從宏觀上說,在新世紀,我國教育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提供了時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展開,改革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從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在改革的各個環節中,一線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師的全程參與,改革才能取得成效,才能落到實處。因此,在課程改革中,一線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已成為培訓教師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校本教研的逐步展開,案例研究、行動研究和敘事研究也成為了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學術研究的重要途徑。在教育科研中,他們的教學隨筆、教育日記、教學反思教學案例雖然與傳統的“科研論文”、“科研報告”相比略顯幼稚,但是它們卻飽含著教師對教學活動中教育問題的反思與思考。它好比廣袤草原上的星星之火,為教師將來的科研發展積累著能量。新一輪課程改革使教師和學校在課程上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這為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科研提供了現實基礎
2.教師作為教學實踐者的地位,為從事科研活動者提供了客觀可能
教育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其研究的問題及概念體系和規律都必須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被發現歸納和總結,廣大教師豐富的教育教學活動既是科學的具體實踐,也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就這一點而言,中小學教師比大學研究人員處于更有利的位置。中外教育史也表明,大凡著名的教育家首先都是教育實踐者,然后才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逐步發展自己的理論,成為著名的學者、專家。
3.教研結合,教研相長
中小學教師任務繁重,大量的時間投入到教學和管理中。有人認為,教育科研擠占了大量的工作時間,這種錯誤的假設源于一種錯誤的理解,即將教育科研與教育工作截然分開,沒有考慮到兩者之間的“共生互補”的關系。
事實上,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和研究,其目的不是給教育工作增加額外的負擔,而是力圖使教育教學活動以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展開,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因此,盡管在教育科研之初,教師可能費時費力,但一旦進入研究的正常狀態,熟練掌握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教師的教育教學就演變成研究式的教育教學活動。當教師從自己的教育研究中尋找到有效的教學策略和管理策略時,就可能解決教育教學上的各種“困惑”,減少無效的重復勞動。因此,從長遠來看,教育教學研究不僅不會增加教師的工作時間,反而會由于教師能力的提高、有效策略和方法的掌握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Corey, S.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53(20)
[2]徐斌艷、吳剛.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途徑#8226;課程改革教師新思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DB/OL],2001.6.8
[4]劉文甫、李國元.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現狀成因及對策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