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誠信是立人之本,是最基本的人格修養,它需要培養,更需要教育,幼兒期是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最重要時期。誠信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誠信教育必須從幼兒抓起,使之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本文將闡述幼兒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出發,提出對幼兒進行誠信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 誠信教育 重要性 必要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068-01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它既是個人的內在品質,也是個人的行為規范。“言必行,行必果”、“民無信不立”等傳統道德訓示源遠流長,《曾子殺豬》、《狼來了》等誠信主題故事家喻戶曉。誠信是立人之本,是最基本的人格修養,它需要培養,更需要教育。
幼兒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如何引導和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誠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適合當今時代特征對幼兒實施德育的一個切實有效的突破口。
一 幼兒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要性
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思想道德素質養成的最佳時期,由于幼兒時期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使他們的思想品德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通過正面教育、引導、訓練,能較快地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在1996年國家教委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和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時也都將誠信作為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的任務之一。
2.必要性
對未成年人的培養和教育,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誠信教育,從幼兒抓起,才能本固基實。而在當今我們的德育陷入困境,受市場經濟思潮和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多元化價值取向沖擊的背景下,誠信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我們必須從幼兒時期抓起,注重幼兒誠信教育,使之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二 實施幼兒誠信教育的策略
幼兒的誠信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專家認為,影響孩子誠信品質發展的主要有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而家庭因素起主導作用。下面筆者就主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對實施幼兒誠信教育的策略進行闡述。
1.家庭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身為父母,如果誠信意識淡薄,說話不算話,那更談不上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了。
第一,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幼兒教養觀。過去有“樹大自然直”的看法,認為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自然會形成好的行為習慣,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孩子在四五歲時,是培養價值觀和辨別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時期,孩子的97%的品性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因此,父母要樹立早期教育、終身教育、發展適宜性教、生活教育等教育新觀念,促進幼兒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切忌“發展智力”優先。
第二,要以身作則。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且有諾必踐。我國自古就注重父范母儀、父母以身立信,父范如曾子,母儀如孟母,可謂人人皆知。
2.學校(幼兒園)
學校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是孩子們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營造良好的誠信校園環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誠信教育是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的前提。誠信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從學校(幼兒園)和教師兩方面入手。
第一,學校應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創設情境,開展各種誠信教育活動,為幼兒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創造良好的條件。
第二,教師要樹立榜樣,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教師直接傳授知識,以其自身言談舉止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應該修養誠信,堪為學生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自己一定去實踐;凡勸誡學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教師的道德素質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學生的思想品德。”
3.社會
社會環境是孩子的另一位老師,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身處于良好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品質。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下,一些人把個人的享樂當作自己的權利,而把誠實守信的品質和對社會應盡的責任拋之腦后。在這種背景之下,社會應更加重視幼兒的誠信教育,做好誠信教育宣傳工作,積極開展各種促進群眾誠信意識的活動,為幼兒營造一個誠信的氛圍,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總之,開展誠信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協作,才能構筑起誠信的大廈。在教育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的言傳身教,社會提供的誠信標準和主流價值觀對孩子都非常重要,其一言一行對孩子都產生著巨大影響。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了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孩子才可以獲得最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文華.中外學前教育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