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青年強,則國強。農村青年是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農村青年的健康成才,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興旺發達,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黨和國家貫徹實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歷程中,農村青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為確保新農村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應切實加強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農村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071-02
一 新時期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思想政治觀念淡化
在市場經濟沖擊下,社會變革引發利益格局多元化,從而導致部分農村青年出現“信仰危機”、“理想淡化”等問題。其表現在淡化黨團組織概念,對黨團組織缺乏信心,部分青年不愿入團,更有部分青年由于社會的一些腐敗現象,對加入黨組織態度消極。明確表示不愿入黨,甚至不愿成為團組織推優對象。
2.價值觀念扭曲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入,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逐漸富足,物質文明得到快速發展,但精神文明并沒有呈現正比快速發展,反而使相當部分農村青年的價值觀變形,形成了一種庸俗的價值取向,“一切向錢看”的風氣逐漸形成,“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日趨嚴重,金錢的誘惑,使青年逐步淡忘正確的價值觀,唯利是圖、金錢至上、貪圖享樂成了不少農村青年的行為準則。
3.法制觀念淡薄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以及歷史傳統的影響,農村青年法律知識相對匱乏,學法普法的意識不強,特別是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年在對勞動法等涉及自身利益的相關法律不了解,因而在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正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更有甚者,由于法制觀念不強,只知道一味賺錢,不管是否合法,從而逐漸地走上了違法道路,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4.道德觀念落后
由于農村精神文化生活長期落后,傳統的思想道德和舊習俗對農村青年的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在道德觀念方面存在缺失。主要表現在:(1)由于利益的誘惑,表現為自私自大,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普遍缺乏集體主義觀念。(2)倫理道德觀念蛻變,善惡標準、道德迷失,是非、善惡、美丑混淆不清。道德水準下降,社會正義感淡化,榮辱觀、是非觀混亂。(3)公益美德缺失。缺乏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尊老愛幼、熱心公益事業、見義勇為的正面道德觀念退化。
5.文明意識淡薄
許多農村青年表現出不愛衛生、不講文明禮貌、不遵守公共秩序、損壞公物等不良行為。環境意識也嚴重缺乏,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屢見不鮮,與新農村建設中道德精神文明建設相背離。
二 新時期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1.自身因素影響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1)許多農村青年目光短淺,只看眼前利益,認為學習技術耽誤生產,上學還得花錢,搞生產能掙錢。而生產技能主要是靠長輩們言傳身教來獲得技術,沒有受過系統的、正規的農業技術教育,導致生產率低。這種“短期利益”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科技素質的提高,影響了自身發展。(2)小農意識濃厚。表現為安于現狀、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追求自給自足的生活。(3)固守自封。表現為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只滿足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視野狹窄,既不主動了解政策、學習政策、研究政策,運用政策來引導農業生產,也不愿學習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
2.家庭教育因素影響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1)大多數農村家庭傳統的教育觀念并未徹底轉變,養而不教,或者重智輕德。只重視學習成績,把考上大學視為改變人生的唯一出路,而對青年理想的樹立、品德的生成、能力的培育、身心的健康漠不關心。(2)大多數農村家長自身素質偏低,個人修養欠缺,因而不能對青年發揮良好的示范作用。(3)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欠妥,手段單一,不能因材施教,也是影響農村青年受思想教育的不利因素。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留守青年的問題尤其值得關注。這些青年或者跟從留守的單親生活,交由年邁的老人撫養,單親教育難免會留下空白,隔代教育更是力不從心,導致青年情感缺失,冷漠內向,思想偏激。
3.學校教育因素影響
農村學校教育發展相對落后。主要表現在:(1)師資嚴重缺乏。一些地方政府忽略農村教育的投入,農村辦學經費缺乏,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現象嚴重,使一些大中專畢業生不愿回到農村教學,造成農村師資隊伍的嚴重短缺。(2)教育形式單一。目前部分農村學校缺少教學設備,不能實現現代化多形式的教學,進而影響青年教育。(3)提供農村青年課外學習的報紙、書刊較少,網絡不能普及,進而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青年的學習。
4.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思想多元化日成趨勢,對于農村青年的思想也造成了影響,西方社會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至上主義等思想在社會上的強勢傳播,不僅影響了城市青年,更影響了一些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年,這種思想猶如“瘟疫”般腐蝕著廣大青年并不斷蔓延。社會上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騙欺詐的活動屢見不鮮,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這些都對農村青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侵害。另外,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體制機制、思想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隊伍建設、經費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還有許多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社會各有關部門在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行其職,力量分散,不能形成齊抓共管的有效合力。農村社會的經濟條件與城市的差距也制約了有效開展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給農村青年的文化活動場所量少質次,沒有良好的思想教育載體或平臺做支撐。
三 解決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對策
1.以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為依托
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搭建平臺和載體,實現農村青年的全面發展。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同農村建設發展的實際和農民致富奔小康活動結合起來,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工作,既要著眼于農村青年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著眼于促進人員素質的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完善機制體制,搭建平臺和載體,加大教育部門經費支持和基礎教育設施的投入,加大青年思想政治宣傳陣地建設,為文化教育提供硬件支持;做好農村青年的思想引領工作,營造“先立觀,再立業”的做事氛圍。既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指導,帶領青年艱苦創業,加強新農村建設。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作用,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
2.以提高個人精神文明建設為目標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強化農村青年社會主義意識、文明意識;將理想信念教育與個人文明素質相結合,加強農村青年政治理論學習,思想上積極向黨團組織靠攏,在組織的帶動下,建功立業,在黨的先進理論指導下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用正確的理論武裝頭腦,加強德育建設,提升道德水平,促進個人發展、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3.以“依法治國”“依法管村”為重點
加強農村青年民主法制教育,強化民主法制意識。加大農村青年普法教育力度,針對部分農村青年法制觀念不強,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問題,加強《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的教育,增強遵法守紀意識;針對部分農村青年不懂法、不知法、不用法,影響發展致富的問題,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的教育,提高他們依法經營致富、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
4.以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為根本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強化廣大農村青年的集體意識、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加強農村青年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的關系問題,培養農村青年的大局意識、全局意識;加強農村社會青年榮辱觀、道德觀教育,幫助青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公益性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發揚并繼承尊老愛幼、扶貧助弱等傳統美德。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
[2]彭丹.新形勢下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工作的調查與思考[J].學習與思考,2004(1)
[3]趙國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1)
[4]李紹勤、蘇雪梅.簡論加強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長征,2003(10):51
[5]張建平.思想政治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J].新西部,2007(12)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