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著升學、就業、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心理素質比較脆弱,常常無法應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及學習和生活帶來的諸多壓力,難以面對個人發展道路上所出現的各種挫折,以致產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應。如果不能及時地解決這些問題,勢必會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基于這些問題,本文以一些國內外的挫折理論為基礎,探討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意義,并提出了對其進行挫折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挫折教育 意義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072-0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我國當代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而心理素質卻明顯偏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容易產生焦慮、失落甚至絕望的心理,困擾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研究挫折理論以及挫折教育的意義,提出相關的挫折教育對策,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 國內外挫折心理研究現狀
1.國外挫折心理研究現狀
第一,挫折本能論。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本我的愿望常常與現實發生矛盾沖突,受到代表社會道德的超我的壓抑,如果二者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則可能產生挫折情緒。為了實現本我的欲望,不至于引發挫折情緒甚至導致嚴重的精神疾病,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防御機制,主要有幾種,即壓抑、投射、反向、合理化、替代、否認、白日夢、補償、升華等。防御機制的實施,有利于個人應對挫折情境,實現自我保護。
第二,“挫折——倒退”理論和“挫折——奮進”理論。20世紀40年代,巴克等人提出“挫折——倒退”理論。該理論認為,挫折會引起人們行為的倒退,出現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幼稚行為;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阿姆賽爾提出了“挫折——奮進”理論,也稱為“挫折——效應”理論。并通過實驗給挫折下了定義,即認為挫折是有機體在先體驗到獎賞后又體驗到無獎賞時所出現的情況。根據實驗阿姆賽爾認為,人在受到挫折后,可以出現努力奮進的情況。這一理論常被應用于兒童,它對兒童學習、培養挫折耐力有一定的意義。
第三,挫折歸因理論。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8226;韋納研究了人們失敗的歸因傾向,提出了歸因模型。這個模型分為六個因素和三個維度組成。六因素即個體能力、主觀努力、工作難度、機遇運氣、身體狀況以及別人的反應;三個維度即起因源維度、穩定性維度和可控性維度。他認為,人們對自身遭遇的挫折往往從這六個因素和三個維度來進行歸因。
第四,社會文化理論。社會文化理論的創立者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羅杰斯。他們強調文化和社會條件對個體的挫折產生及反應的影響。具體地說,就是他們重視社會環境和文化因素對個體行為和人格特征的影響,認為挫折的產生是由于個體“向上意向”、“自我實現”受到壓抑的緣故。為了防止挫折,他們提出個體要自尊、樂觀,同時社會對個體要予以關心和尊重。
2.國內挫折心理研究現狀
近現代,我國心理學家主要是在引進和翻譯西方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基本上沒有把視覺放在挫折心理方面,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吉林大學的車文博在《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中對挫折有比較深刻的闡述,他認為挫折心理和挫折情境是密切聯系的。一般來說,挫折情境愈嚴重,則挫折感愈明顯。國內華南師范大學的曹靜梅對大學生挫折心理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挫折心理是多方向的,主要集中在能力、學業、理想、個人情感和自身條件等方面,大一、大四年級是挫折心理發生的高峰期。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挫折教育的意義
挫折作為一種情緒狀態具有動力作用,對大學生的發展有正向激勵和引導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對提高大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挫折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
1.激發大學生的奮斗意識
挫折——奮進理論表明,挫折能推動個體為實現目標做出更大的努力,花費更多的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進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挫折給自身帶來的消極和積極的影響,摒棄不良影響,充分發揮挫折的積極作用,使其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后不僅不會被困難嚇倒,反而被挫折激發,從而表現出一種不懈奮斗的意識和行為。
2.調整大學生的處世原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挫折教育能夠使學生學會如何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對象和不同規范條件下調整自己的處世原則和行為方式,學會以更有效的方法應對挫折,實現自己的目標,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3.培養大學生的意志能力
洛克認為,“溫和地訓練兒童,使他們習慣于受到一定程度的痛苦而不畏縮,是一種使他們的精神變得堅強,并為他們今后的生活奠定勇敢與果斷的基礎的方法。”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一些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忍耐力,做事情經常半途而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缺乏挫折教育和挫折鍛煉。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被視為掌上明珠,生活和學習等方面的挫折和困難都由家長和老師幫助解決,導致自身受挫能力較差,也缺乏足夠的克服挫折的勇氣、信心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挫折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培養他們應對挫折的意志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解決挫折給自身帶來的問題和困擾。
4.培養大學生的合作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挫折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充分地認識到集體的重要性和合作的重要性,使大學生在遭遇挫折時,學會找同學傾訴,從而釋放消極的情緒,緩解受挫帶來的心理痛苦。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助,還能夠找到應對挫折的多種有效方法,從而盡快擺脫挫折帶來的不利影響。在這個互助的過程中,就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大學生的合作互助意識。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挫折教育的對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挫折教育要從多個方面來開展,才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強課堂教學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挫折教育時,首先應該設置多元化的課程,增強教材中挫折教育理論知識的含量,并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課程相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挫折理論知識;再者,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對學生單一的評價標準和方式,力求做到評價多樣化。根據學生設定的目標,把教學要求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分解成合理的層次,把產生挫折的事件的頻率減至最低程度。
2.開展大學生挫折教育研究
高校挫折教育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需要將理論構想納入到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去,不斷地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從而為挫折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建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展大學生挫折教育需要緊密聯系本地區、本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情況,精心選擇課題,嚴密地進行設計,并保證其得以科學地實施,為解決開展大學生挫折教育過程中遇到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服務。
3.創設一定的挫折情境
創設一定的挫折情境,讓大學生在挫折情境中經受磨練,能夠培養和鍛煉大學生良好的挫折耐受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表演、投影、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創設挫折情境。以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效果。比如教師可以預演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體驗挫折和失敗對人生命運的沖擊;也可以給學生演練一些真實的挫折情境,舉一些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仍自強不息的人物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
4.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要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挫折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接受挫折教育。
在挫折教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外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內因,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接受挫折教育,自覺地形成對挫折的正確認識,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挫折。同時,教師應該激勵學生完善和發展自我心理調節機制,加強自我鍛煉,將學校的挫折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挫折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不斷發展挫折教育理論,加強挫折教育實踐,從而提高大學生勇于面對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0~264
[2]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挫折心理[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1~20、355~376
[3]楊眉.健康人格心理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4]戴巍.大學生挫折心理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D].四川大學,2006
[5]毋亞蕾.思想政治課挫折教育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7
[6]李彥爭.新時期大學生挫折教育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0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