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傳統高職英語教學的一些弊端,從高職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認知水平出發,運用弗魯姆期望理論闡明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應該實行分層教學,開發多樣化課程,改革相應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期望理論 高職學生 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076-01
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但這些改革大都以普通高校為對象。而在高職院校,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仍然沿襲著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即使是課程改革似乎也完全照搬普通高校所進行的嘗試。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要求,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 目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重灌輸而輕建構
英語課作為一門基礎課,在絕大多數高職院校仍然沿襲著傳統的“三中心”教學模式。即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科書是知識的載體,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主要表現為傾聽和記錄。這種傳統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用已有的英語知識儲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內容重形式輕意義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和其他層次英語教學一樣,過于強調學生以掌握語言知識為主,忽視了語言具有交際功能這一事實,從而忽視了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3.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評價采用的是幾乎所有學校都在采用的終結性評價休系,這一體系的弊端在于其僅重視學習的結果,較少關注學習的過程。
二 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又稱作“效價—手段—期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于1964年提出來的激勵理論。他認為,某一活動對于調動某一人的積極性,激發出人的內部潛力的激勵強度,取決于達成目標后對于滿足個人的需要的價值的大小—效價(valence)與他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判斷能導致該結果的概率—期望值,即M=V#8226;E激勵力量(M)即動機的強度,它表明一個人愿意為達到目標而努力的程度。
三 基于期望理論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思路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要求》)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提出了宏觀上的教學目標,即“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基本要求》是我國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的指導性文件。根據期望理論的基本觀點,使學生的激勵強度(M)增大,我們必須對V(效價)和E(期望值)這兩個變量進行控制。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進行分層教學,強調主動建構,滿足不同學習目的學生的期望值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結構和智力強弱項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在承認學生智力多元的基礎上,要提高不同起點學生的期望值,必須使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在保證基本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允許不同學習目的和學習水平的學生,選擇不同程度的英語課程進行分層學習。這樣,教師面對層次相同的學生時,不會出現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的煩惱,學生也不會因為教學內容太深或太淺而耽誤有限的課堂時間。只有這樣的學習,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學生的期望。
2.開發多樣化課程,鼓勵個性化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動機的激發力量是期望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要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有效的激發,其所學習的內容一定是他所需求或感興趣的。學生越感覺學習的內容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或興趣,對其學習動機的激發力量就越大。開發多樣化英語課程是激發不同學生學習動機的有益嘗試。當然,有一部分同學有多種需求,他們也可以通過選修不同的課程來實現。多樣化課程的目的在于讓學習真正滿足學生的真正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3.開展過程性評價,重視評價的自我激勵功能,提高學生的主體精神
期望理論表明,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需求,并渴望得到滿足,實現一定的目標,都希望在努力的過程中自己的進步得到肯定和表揚,而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式過于看重評價的篩選和甄別功能。因此,對于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評價,要改變以往由教師根據學生的期末試卷成績打分的方式,將學生定期對于自己學習態度的自我評價和學習進步程度的小組同伴互評和教師多次的成績測評相結合。
四 結語
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要針對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以實用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宗旨,使英語教學與人才培養目標、社會需要、學生就業、學生的繼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而期望理論所強調的要重視個體的期望率和目標價值,以此為基礎充分調動一個人向著目標努力的動機水平,對高職學生英語教學改革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4]1號
[2]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
[4]史亞娟、華國棟.論差異教學與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07(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