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挑戰和競爭的21世紀,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具有創造性精神的建設者。為適應時代的要求,高中歷史教材做了全方位的改革。新編高中歷史大綱把歷史課程素質教育定格為三大目標: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須從此入手。教學實踐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進取,才能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素質,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 主動參與,獲取知識,提高其文化素質
在歷史教學中,文化素質首先表現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了思想教育水平和能力培養的高低。沒有基礎知識的獲取,思想教育就成了空中說教,能力培養就成了無本之木。所以,首先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新編高中歷史教材,圖文并茂,自成體系,可讀性較強。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自我閱讀、思考、討論來解決疑難。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能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獨立思考,獨有心得。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擅長把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如教會學生從生產力角度,經濟發展、階級屬性本身去研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應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要一分為二,客觀公允。總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有效地掌握知識。
二 挖掘歷史教材,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
新編高中歷史大綱中明確規定,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具有牢固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改革開放與參與世界競爭的意識,具有把我國建設成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為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進步事業做出貢獻的歷史責任感。”教學中,要結合教材,適時滲透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是貫穿中國近現代史的一條主線,無數生動而豐富的史事、人物都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為捍衛民主尊嚴國家主權英勇斗爭和不懈探索的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歷史責任感和競爭意識,使愛國主義深入學生心中,并約束自身行為。中國近代現代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為振興中華,挽救人民,勤奮學習,不懈努力。通過偉人、名人傳記,事跡學習,使學生體會其偉大的人格,堅強的毅力,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三 方法指導,能力培養,提高學生智能素質
能力,指人完成某項活動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新大綱對提高學生能力要求:一是掌握認識歷史的方法,包括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概括等;二是闡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歷史資料和闡述歷史問題的能力;三是用科學理論,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并對其某些現實問題進行正確的思考。所以,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向思維,積極探究歷史根源。要把歷史知識化零為整,形成系統、網絡的體系。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專題線索,并給予一定提示,把分析事件過程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分析歸納概括階段特征,構建歷史框架。長此以往使學生具備總結概括歷史史實的能力,并能從中找出規律性的知識。
歷史發展史的有規律可循,需要我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進行分析,但教師切不可包辦代替,越俎代庖,把現成理論教給學生,必須引導其自我分析。如,比較英法美俄德意日各國是如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有何不同,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答案,取得共識。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共同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經濟相互矛盾所致,而其不同也是因此生產力發展程度的不同而異。這樣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概括與透析本質的能力。創造能力是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教師可創設歷史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地去體驗歷史,探討歷史,做歷史的“主人”。
總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自覺、自愿、自主、自立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使學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