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閱讀活動的促進者。結合學生實際,利用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斷提高閱讀效率,形成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 閱讀設計 精讀和講讀 運用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094-01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到有的放矢、扎實有效地指導。因此,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
一 閱讀教學應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核心目標
閱讀能力對于學生聽、讀、寫的能力直接相關。聽、說能力是人的文化修養水平的一種標志,而準確、恰當、優美的言辭往往來源于閱讀,閱讀材料往往綜合了書面語和口頭語的精華。同時,學生的習作,也主要是從模仿范文開始的,認真閱讀和大量閱讀,才能從閱讀材料中汲取對寫作有關的營養。多讀應從質和量兩方面來理解。語文教學中的多讀,首先是多讀課文。對一篇語文認真讀、反復讀和大量讀之間,常會產生矛盾。由于學生課程繁重,時間緊,往往無法掌握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和教學經驗,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任務,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性質,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在眾多的閱讀方法中,教師的精力應傾注于精讀、略讀和速讀能力的培養、訓練上,使學生具備最基本的閱讀能力,能理解、會運用、有速度,這就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核心目標。
二 語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有梯度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地說,就是認讀與解讀兩個環節。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認讀雖簡單,但也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個被公認得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個過程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新都要體現出梯度。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在其中發揮盡可能多的專長:善于組織的就去組織,善于觀察的多談觀察體會,善于思考的積極表述思想,善于辯論的讓他暢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勵多表現自我,每個閱讀者若都能懷有奮發向上的情緒,最終將會產生強大的整合效應。
三 注意把學生的精讀訓練和教師的講讀內容密切結合
精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有效的閱讀能力,切實解決讀什么和怎樣讀的問題。因此,精讀既是教師的指導過程,又是學生調動自己的學習過程,教與學在精讀中的恰當結合,將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發展思維,培養閱讀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精讀和講讀往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是以一篇帶動多篇。講讀課文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必須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和信息,以多篇來豐富一篇。這是擴大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方法。閱讀教學中,講讀和朗讀都是為了精讀。精讀是讀深、讀透,深入理解,究其精髓,融會貫通,透徹內化。精讀要求從內容到形式、從整體到部分對課文進行分析、概括、比較、揣摩、咀嚼、尋求并掌握知識規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指導閱讀方法,根據學生閱讀時有的浮光掠影,顯現出所掌握的知識不夠扎實,有的不能融會貫通而不夠靈活的情況,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勤于動筆,畫要點、編提綱、摘佳句、作批注、寫心得等,在讀書的同時動筆,可以使閱讀更細、更深、更透、更活一些。
四 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的運用與創新
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語言。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到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個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節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應注意的是:在研討、創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閱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地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認識或見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實踐表明,閱讀教學能豐富學生的詞匯,提高他們的讀寫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當然,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