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即做人,它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不僅對學生語文水平影響很大,而且還關系到學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質等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小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作文對他們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視。因此,本人認為,對于小學作文教學來說:任重道遠。為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必須對作文教學現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并且要能放眼未來,立足改革,才能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學會習作,而且達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目的。
一 教學現狀分析
第一,小學作文教學現狀普遍存在著人文價值削弱,人文底蘊流失的現象。
第二,現今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過分強調書面作文,對口頭訓練則置之惘然,從而導致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普遍下降,甚至影響人際交往。
第三,作文教學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葉圣陶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出什么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對認真練習寫作是有妨礙的。”學生寫作的過程,是從客觀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經過頭腦加工制作,再運用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過程。
第四,作文講評課流于形式。作文講評是對學生寫作實踐全面檢查分析的總結,對學生寫作具有重要意義。據資料表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大都喜歡上講評課,它既是師生思想認識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學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饋。
第五,現今,在寫作指導中,很多教師對范文奉若神靈,一個題目給學生,簡單提示幾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讀幾篇范文。教師只讀不寫,只講不作,導致學生思路狹隘,落入范文模式,寫起作文來空洞無味,毫無靈性。
二 實踐經驗總結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素質教育的薄弱環節。學生普遍存在畏懼作文的心理,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轉變觀念,立足于教法和評改等方面進行改革。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知識面狹窄,信息閉塞,缺少作文素材,這就要求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第一,孩子看電視時,不阻止,反而提倡,要求孩子把看到的內容簡單地復述一遍,隨著年齡的增長,則要求孩子把它寫下來,并要有自己的觀點。
第二,必須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教會他們講真話,所以,在設計訓練題目時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內心出發想寫,寫自己想寫的、所追求的、所欣賞的,同時促進他們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質的發展。
第三,應教會其如何讀書。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把閱讀與寫作比喻為“吸收”和“傾吐”的關系,不吸收豐富的養料,就寫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是關鍵所在。
第四,當今小學作文教學務必要把課堂與生活相聯系,搞開放式作文教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在實際生活中獲得寫作靈感。
第五,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外練筆很重要。學生練筆之前,教師必須事先設計好5~8個詞語,這5~8個詞語要能讓學生在一定的人或事中全部用進去。要求學生先理解意思,然后再構思練筆,否則,便會事倍功半。
第六,作文教學的實踐證明,“說”有助于“寫”,經常性的口語訓練能鍛煉學生選材、構思、語言表達等能力。所以,我們必須改變以往“重書面,輕口頭”的觀念,加強小學生的口語訓練,例如語文課上留有時間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見聞,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還可以適當組織演講比賽、詩歌比賽、口頭編故事等等,切實提高學生口頭作文的能力,以便為人際交往和書面作文服務。
第七,利用課文內容加以積累。“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素材。
第八,改進評改方法。作文教學一般簡化為“指導——習作——評改”三個環節,其中評改作為收尾性工作,在整個作文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小學作文評改,或評語式,或評分式,或評級式,教師的態度大致可分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兩種。或對學生的作文草草批閱,或對此字斟句酌。我覺得,這兩種做法都對學生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了克服這些弊病,小學語文教師在評改時構建并運行“互動”模式,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促進關系,使作文評改日益向學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發展。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提倡互批、自批、眾改等方式,創造良好的作文氣氛,使學生樂于作文、輕松作文。
第九,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在對待學生習作時,不能搞一刀切,只要學生習作中滲透著他的思想感情,無論是什么等次的作文,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