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造就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筆者從三方面進行了研究:(1)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2)在教學中實施關愛、理解、寬容的教育;(3)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人格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 品德教育 關愛 人格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153-01
教學過程中貫穿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教師在教學的活動中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路線,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我探究能力、社會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紀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下面筆者粗淺地談幾點個人體會:
一 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而學生的學習活動是認識情感和意志的綜合活動,思想品德來源于社會生活,品德教育是指導學生學會生活和學會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內化要以一定的內容作載體,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就越容易被學生接受和認同。教育家贊科夫曾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師的天地就開闊了”,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真正做到不脫離課標、不拘泥于教材,讓德育走進社會生活,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新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經過家庭教育、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經驗,形成了相應的行為態度和行為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激發學生形成身心健康的品德修養,當然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與各種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往以及影響中受到教育,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 在教學活動中實施關愛、寬容和理解的教育
教師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是師德的具體表現之一,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相信和關心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施以愛護、理解、寬容的教育,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要充滿信心和希望,給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學習目標,即使學生還沒有達到預期的奮斗目標,教師也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激勵學生再奮斗、再努力,相信學生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和成功的前景,要多鼓勵、少批評,因為鼓勵是對學生好的思想、行為和做法的肯定評價,其目的是使受鼓勵的學生明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并不斷鞏固優點和發揚優點,所以教師鼓勵學生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當學生回答問題不正確或不全面時,教師要以寬容的表情和關切的話語做必要的引導或點撥,鼓勵學生擴展思維,明確思考問題的方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教師要真誠地表示祝賀;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最大能力給予幫助和解決,并不斷鼓勵學生:“困難只是暫時的,要克服困難,大膽地向前走”,這樣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會充滿信心;當教師跟學生談心、交流時,要放下權威,創設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進行對話,讓學生信任你、喜歡接近你,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交流的順利進行,還要在交心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和熱情的鼓勵,增強對學生的信任感,用真誠喚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向學生表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進行暢所欲言的交流。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實施關愛、寬容和理解的教育,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
三 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格品質教育
對學生的人格品質教育可以理解為給學生言行舉動的內在品德教育,作為一名教師,要用自己的言行和良好的品格教育學生形成毫不利己、助人為樂,為集體、為民族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一生的高尚品質,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知識水平的層次因材施教,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不斷地激發學生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終身學習的精神。實施人格品質教育,可以理解為進行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它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開發學生的潛能,從而實現成功的人生理想,在學校教學中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以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教會學生愛父母、愛家人、愛同學、愛集體、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只要有了健康的人格,學生就會為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進步而努力學習,會終身探究科學文化知識并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奉獻給祖國。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