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教師,一定要把第一節課上好。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在這短短的第一節課中展示自己的學科魅力,吸引學生,使學生折服呢?本文就如何上好第一堂化學課談點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首次 上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154-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學習化學缺乏興趣,甚至一見化學就頭痛,一見化學老師就厭惡,那根本就談不上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不用說創造性了,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第一堂化學課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前提。
一 主動出擊,先聲奪人,引起學生對教師的興趣
上課伊始,老師要主動出擊,先聲奪人,賦予學生鮮明的印象。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可以用“首因效應”這個概念進行解釋。
“首因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的,就是指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我們常說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學生一種極好的印象,為以后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進入教室后,教師的一般步驟是先介紹自己的姓名,有的老師只簡單講了一個姓,有的也只是平淡地介紹自己,這對引起學生對自己的興趣無任何的幫助,甚至給學生留下一個古板的不良印象。我認為此時應該主動出擊,先聲奪人,方能吸引學生,旗開得勝。我是這樣作自我介紹的:
“今天先給你們介紹三個名人,”我先在黑板豎寫“董存瑞”和“雷鋒”幾個字,然后略講兩位英雄的事跡,接著鄭重地介紹說:“注意啦,第三位名人出現了,他就是前面董存瑞和雷鋒這兩位名人的后代,他就是董瑞鋒(把豎寫的“存”字和“雷”字用粉筆擦擦掉)。”學生感到很新鮮,我趁熱打鐵說:“董瑞鋒這個人,在你們學習有困難時,他會像雷鋒那樣帶著‘春天般溫暖’來幫助你們,當你遇到化學難題時,他會像董存瑞那樣托著‘炸藥包’炸掉它,為你的學習鋪路。這個人你們喜歡嗎?”學生的興趣被引出來了,在熱烈的掌聲中齊答:“喜歡!”就這樣,我成功地推銷了自己。幽默與平易近人的印象已經在學生心中形成,從此刻起我便主導著學生的注意力。
二 樹立老師高大的形象,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幽默與平易近人這僅是學生對老師的表層感覺,老師更要在接下來的課堂中樹立一個高大的教育者形象。
當學生對某位老師有好感后,就會很難感覺到他的缺點存在,正像“情人眼里出西施”,那是因為情人在相戀的時候,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對方看來也都無所謂。所以老師在第一節課中就要著手打造自己的閃光點,這有利于以后長遠教學工作的實施。
用自己的求學經歷讓學生了解老師,讓學生在老師的人生歷程里感受智慧之美、拼搏之美、進取之美,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一個博學的人,從而由心地喜愛和敬佩老師。
“我從小的目標就是做名人,也朝著這方向去努力,但通過努力之后,發現可能性不大。于是我又想到了娶一個名人當老婆……”隨著我對求學歲月的回憶,學生的眼神由好笑到驚奇,由驚奇轉感慨,由感慨到敬佩。“后來我發現我也娶不了名人做老婆,但回頭一想我不是可以做名人的老師嗎?于是我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你們能實現自己的愿望嗎?”學生此時樂開了花,都響亮地回答:“能。”這時我趁熱打鐵問:“那你要怎么做?”這時,提問幾個學生,讓他們說出他們的遠大理想,課堂的氣氛更是融洽了。
常聽說某些學生說不喜歡某科,其實不是學生不喜歡該學科,而是有可能學生不喜歡該科老師,進而把這種情緒帶到了該科學習上,導致對該科的不感興趣。其實只要讓學生喜歡上老師,那么無論這個老師教什么,學生都會感興趣。
三 發揮實驗魅力,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課上到這份上,學生也應當喜歡上你這個老師了吧?如果學生喜歡你,請讓你的學生也愛上你所教的科目吧!學生不喜歡干癟癟講理論的老師,而喜歡自己動手探索,特別喜歡自己做實驗。如果能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興趣,把做實驗變成學生迫切的需要,達到“見到儀器手發癢,不摸不弄不舒暢”的程度,何愁學生不愛化學呢?形象生動的實驗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化學課的興趣。
[實驗一]
我把一張事先用氫氧化鈉溶液寫好“諾貝爾”三個大字的白紙(已晾干)掛在黑板上,再用裝有酚酞溶液的小噴霧器(小噴瓶)把里面的溶液噴射到白紙上,白紙立刻顯出三個大紅字——“諾貝爾”。學生目睹了如此奇妙的事,無不驚嘆。我跟著簡單介紹了諾貝爾這個名人及諾貝爾獎,使學生了解化學改天換地的巨大作用,聽完后,他們露出了向往的眼神。從此之后,只要是上化學課,學生無不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向實驗室,這被我們學校稱為一大“奇觀”。
四 指點學法,授之以漁
課堂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主要來自教師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上課時,不僅要“傳道授業,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別人的教訓,把自己的一些竅門和絕招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知道下一步怎么學,怎么做,怎么配合老師的工作,達到以實用吸引學生,以真摯感染學生,教師在學法上予以指導和點撥,使學生從“要學化學”轉變為“會學化學”,達到“學會化學”,最后使學生“會學化學(獨立完成自學)”。為了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化學,我做了以下實驗:
[實驗二](學自某書上的課文)
我準備了五只大燒杯,里面裝有少半杯醋,告訴學生這五個燒杯里裝的是同一種物品,然后要求學生細心觀看實驗。我用中指插入小燒杯的液體中(當然,這是違法實驗規則的),把食指放入嘴里,然后說:“味道好極啦!”然后把五個燒杯分給五組學生,要求他們重復我剛才的實驗。學生用手指蘸了一下燒杯里面的醋,放到嘴里都發出了“好酸”的叫聲。
于是,我因勢利導,告訴他們剛剛沒認真看我做實驗。我又重做了一遍之后,學生大呼上當。我趁機教育他們:學化學要做到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學生陷入沉思)
另外,學習化學的方法有很多,如:兩先兩后一小結法、筆記法、討論法、實驗法、及時改錯法等。
應該說,教師給學生上的第一節課,應該是拉近和學生間的距離,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了興趣,也就意味著你的第一節課成功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下一步的教學工作就可以順利展開了。
參考文獻
[1]傘德亮.巧用“光環效應”,讓體育課“靚”起來[J].素質教育論壇,2010
[2]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3]王麗平.淺談化學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2008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