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與學活動的方式,更是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情感意識,創設平等、和諧、尊重、民主的師生關系、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才能使學生的心態得以開放,享受理解,使學生在與老師的交流中、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中獲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得到自我實現的價值。
一 樹立情感意識,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
情感的投入決定著課堂的氣氛,從而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放棄自己的權威,建立一種民主的教學活動。陶行知先生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所以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變全能的教育觀念,改變評定成績的陳舊標準和方法,讓學生感到師生平等,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愛因斯坦16歲準備高考時,在瑞士阿勞中學只補習了一年,但這一年卻對他日后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他逝世前寫的回憶錄寫道:“這個學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毫無依賴外界權威的教師們純樸,熱情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這個學校的自由精神培育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的最高思想。可見,良好的學習環境,能使學生活躍起來,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也可以讓學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但有的學生不敢發言,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說錯,怕老師責怪,怕同學笑話,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問題,找出答案。為了創設這樣一個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情感投入是不可缺少的,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樹立起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 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做到結論與過程的統一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不是將知識以成品的形式教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通過自己與外部環境(包括與教師)的交互活動主動獲得知識經驗、情感、能力等素質以及創造性等潛能的發掘過程。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堂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教學中樹立情感意識,要求對學生進生人文關懷,喚醒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在“橢圓的性質”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橢圓的興趣比較濃厚,于是就把學生分成幾個組,每個小組一個橢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動手畫一畫,一些學生發現橢圓的柄可調節,于是畫出的橢圓和其他同學畫出的不同,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我首先對學生給予肯定,然后因勢利導,讓學生觀察調節的過程,進而明確橢圓離心率與長度的關系,這樣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也由此掌握了所學的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數學課堂的枯燥感。在學生掌握了橢圓的基本性質后,再在雙曲線的性質教學中又采取分組討論、各組交流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表現的機會,體驗發現知識的成功體驗。教師在課堂上充當組織者和指導者。課堂上議論聲交錯,似乎很“亂”,但同學們在這種無拘無束的氣氛中掌握了新知識,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45分鐘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要求也基本完成了。學生在樂中學,個性也得到了發展。
三 讓后進生在課堂上達到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課堂這個情感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對后進生缺乏關愛,或者說他們得不到尊重,就無法達到認知。反之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性,才能使所有學生得到尊重,才能使教學過程和諧。我班有一名女生,她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有一次叫她起來回答問題,她站起來,一聲也不吭,全體同學大笑,我當時沒有批評她,只是微笑著說:“你太緊張了,不要緊,先坐下,很快就會弄懂的。”同時我還批評了嘲笑她的同學。課后我找她談心,并安排相鄰的同學在學習上幫助她,后來,她的性格也逐漸開朗了,能主動發言了,她的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對其他差生我也沒有放棄他們,相反,在課堂上結合課本內容出一些簡單的練習,分別讓他們“表演”一番,使他們有成就感。于是他們對數學學習逐漸產生了興趣,成績也在逐步提高。不時對他們給予表揚和適當的獎勵。于是他們逐漸喜歡找我談話,與我交流了,也經常看到他們和其他同學在一起討論問題的情景。師生之間有了情感,教與學就能產生互動,我也從中找到了因材施教的依據,并對他們進行輔導,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事實上,后進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關愛和尊重,有了對學習的情感,有了師生平等、和諧的氛圍,他們便從中也就體驗到生活和學習的價值,從而激發求知欲,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
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情感意識,不但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還要將學生中的差異當做一種資源去開發,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才能使教學過程成為認知與情感統一的過程,成為學生體驗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以真正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管是課堂還是課余,教師都應該全身心地將自己融入到孩子們中間去,用自己的全部感情來愛護他們,熱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自己的教學舞臺上精彩地完成任務。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