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最大限度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激活學生的思維,就是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
【關鍵詞】教學 激活 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165-01
探究來自問題,問題始于質疑。設計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最大限度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課堂教學提問中還要注意“度”的適中,即學生通過思維可以得到解決的問題。對于有些較難的問題就得想辦法,補充適當的輔助性問題,把大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分步啟發提問,引導學生們知識面的過渡,幫助學生克服思考難題中的障礙。切不可有意設計太難的題目為難學生,過分體現教師的權威,這樣會使學生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厭學,造成課堂是教師的專場,這樣的教學方式不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思想。但對于教學課堂設計過于簡單的,甚至只要求學生回答是與否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也不宜當作探究性教學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及時調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勵學生自由準確表達,幫助學生流暢表達,使學生有信心表達,學會與他人溝通。鼓勵學生多方面發現,鼓勵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只要學生能提出問題,解釋問題有自己的思路,均應給予鼓勵;即便是學生的回答偏離教育目標甚遠時,也不要給予絕對的否定,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共同討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優秀的課,必須重視導語的設計。探究性教學的導語設計,必須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興趣,同時符合學科的特點及教材自身的性質。我在復習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教學中引出了這樣的案例:為什么生物體能由小長大?學生A答:細胞分化的結果。學生B答: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生物體由小長大,繼而成熟。學生C答:從物質轉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強于異化作用。學生D答:從細胞變化角度分析,細胞分裂引起細胞數量增多,細胞生長引起細胞體積增大,所以生物體就長大了。學生E答:生物通過細胞分裂進行繁殖,多細胞生物的細胞分裂不僅與繁殖新個體有關,而且能促使新個體由小長大,使生物體不斷更新衰老死亡的細胞,從而保證生物體的正常生命活動。結合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師生一起進行總結:細胞通過分裂增加細胞數量,通過生長增加細胞由小長大,從而表現為生物體的生長,所以看到生物體長大了。
這種探究性教學的設計,以學生認知結構內的富有啟發性的常規問題或已知生物事實材料,創設鋪墊型的問題情境。學生一般能從問題出發,通過由淺入深,不同層次的聯想,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種教學設計,從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性,使學生找到了生活中的興趣點,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探究者的“角色”。作為教師,只有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討論,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才能發揮課堂結尾的作用,達到預期的效果。
課堂小結是活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的好時機。結合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適時得當的點撥、引導,使學生“居高臨下”地俯視生物知識,有助于他們將平時所學的被肢解的知識系統化,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維輻射的作用。
激活學生的思維,要在學生自己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引導、總結得出結論,明確結論的運用條件與范圍。對結論的解釋,不要太絕對,要留有探究的空間。用課內得到的結論去解釋實際問題,解決后續知識,完成從“實踐——認識——具體”的實踐,認識上的飛躍,使小結做到收斂思維與發散思維并舉。
總之,激活學生的思維,就是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通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在的需求,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課堂上,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教師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鉆研,與同學的合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