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在各校如火如荼地開展,師生互動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策略。只有師生互動,才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活動和師生的對話與溝通,本文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例,談談師生互動的有關問題。
一 追求互動形式的教學
教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嚴密的安排,在知識信息傳遞上可以預測學生的反應。例如,在新授課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問學生:“從黑板上的幾何圖形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是怎么想的”等。在課堂教學中,為增加互動的頻率,加大學生間的交流機會,頻繁地提問和答問增加了師生間的交流,仿佛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呼百應。其實這樣的互動無法對學生的思維活動形成沖擊,更無法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二 師生互動,教育機會不均
有的教師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互動,也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他調動的卻是少數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絕大多數學生還處于受壓抑的狀態。一般來說,教師愿意與學習成績好、口語表達能力強、自信心強的學生進行互動交往。因此,一節課中,有的學生被提問很多次,更多的學生卻無人問津。
三 活動形式輕松異化為放任自流
學生是互動教學的主體,所以有些教師就把互動教學等同于放羊式的師生對話。把互動理解為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討論,多組織一些游戲即可。同時,學生對這樣輕松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較高,所以課堂氣氛相當活躍。要想真正做到學生要“動”,課堂要“活”,教學效果要“好”,教師還必須做好課堂“監控”。
四 有效課堂互動教學的策略選擇
1.明確互動目標,充分發揮教育機智,增強互動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重視互動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動一定要講究有效性。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需要教師充分發揮教育機智。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智力,是指教師對學生各種表現,特別是對意外情況和偶發事件,能夠及時作出反應,并采取果斷、有效的措施,以解決問題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善于因勢利導。根據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和特點,利用并調動其積極因素,循循善誘,使他們揚長避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舉一反三,讓學生有思考、檢驗、創新的過程,而不應該包辦代替直接給予結果,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學到僵硬的技能,而缺乏探究創新的過程。例如:在《認識角》的探究中,學生在初步認識角之后,教師出示一個固定的角,然后讓學自主展示一個比它大的或小的角時,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交叉口有關、與角的兩邊的長度無關”的結論。
第二,善于隨機應變。馬卡連柯說:“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可能避免刻板及程式化,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和特點,從而找到恰當的應對手段。”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快與慢,是教育機智的體現,也是教學藝術的表現。
第三,善于掌握教育時機和分寸。教師要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嚴肅性,在教育學生和處理問題時,要善于選擇恰如其分的處理方法,善于批評與表揚、懲罰與獎勵。
2.注重教學反思,提高互動教學有效性
要有效地進行互動教學,還要注重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自我總結水平,以促進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3.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增進互動有效性
對教師而言,在這場課改中,必須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專業化發展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包括專業化知識的發展、專業化技能的發展、專業化情感的健全等。
總之,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為教師提供了有效的教學策略,對促進師生有效的互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