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同時又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必須了解的。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及與學生深入交流的相關經驗,對常見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心理問題 原因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8-0177-02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而中職生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生群體,心理問題比普通高中生顯得更為普遍和復雜,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只有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源,從原因入手,才能更有效地去干預,提高中職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他們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作為一名心理教師,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與學生深入交流的相關經驗,對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常見原因作以下分析。
一 家庭因素對中職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和普通高中相比,職校的學生來自于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的比例相當高,有的班級,這樣的孩子可以達到50﹪以上。而不少父母又沒能處理好家庭的矛盾,最終傷害到無辜的孩子。這些孩子脆弱、敏感、孤僻、缺乏安全感,而在青春期表現得更加叛逆。曾有一孩子說:“我從來不相信親情、友情和愛情。”問她為什么?她敘述:“父母離異后,她被判給父親,母親除了每月給她一定的生活費外,再也沒管過她。而父親很快再娶,父親經常給她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就是我的負擔,如果沒有你,我會過得更好’。”可以想象在這樣一個完全體會不到愛的家庭里,孩子會受到多大的心理創傷。所以這名學生在學校表現得非常孤僻,不愿與人交流,極度缺乏安全感,存在很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比健全家庭高很多,這在職校中屢見不鮮,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另外,中職生的父母文化層次普遍不高,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較單一,有些過分嚴厲,打罵孩子是家常便飯;而有的又對孩子過分溺愛,對不良的行為習慣不聞不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比如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出口成“臟”的學生也會有一個有同樣毛病的媽媽或爸爸。又如,有個男同學總喜歡用“拳頭”去解決同學之間的小沖突,深入了解后發現這個孩子從小經常挨打。有些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和愛,用了錯誤的方式和方法,結果反而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所以,很多問題學生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或問題父母。這就提示我們不少孩子的問題還得從家庭入手,當然若有條件,開展家庭治療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 中職生來源和個人經歷的復雜性決定了心理問題的復雜性
普通高中生一般都是由小學、初中、高中這么一路讀過來,沒有離開過校園,也很少經歷重大的挫折。而中職生的來源和個人經歷就要豐富得多。首先學生的組成比較復雜,有來自城市的,也有不少來自不同的區縣和農村,所以同學之間更容易形成小團體,不利于班級的團結。還有,學生的年齡差異也比較大,有的同學已經步入過社會,有一定的社會經驗,有的同學經歷了多次轉學甚至被退學的經歷。因而,這些學生更容易帶上不良的行為習慣,如抽煙、喝酒等。還有的同學自認為社會經驗豐富,看到了社會的某些陰暗面,卻常常以偏概全,喪失了對社會和自己的信心,導致內心的矛盾和沖突。而且同學們選擇職業學校的原因和目的也不盡相同,當然絕大多數同學都有中考失敗,被普高淘汰的經歷。再加上不少學生成績和行為習慣比較差,在初中就已經進入問題學生的行列,家長、老師甚至自己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比較多。甚至不少學生是已經被家長放棄。
這些孩子經歷了更多的失敗和挫折,不但不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反而還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所以中職學校中很多學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卑心理,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失敗者”,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難以全面地評價自己。其實他們內心又非常渴望被關注和認可,因而常常表現得桀驁不馴。例如,一男同學,因為在中考時發揮失常,沒有考上高中,到職校后,覺得“沒有讀高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總感覺自己低人一等,情緒低落,導致了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難以投入新的學習生活,但又拒絕尋求幫助。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因而,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一定要幫助中職學生重新認識自我,學會正確、全面地評價自己,重拾信心,重新給自己定位,學會把職校的學習當做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當然,因為學生的不同經歷,還必須注重個體化教育,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應及時予以更具針對性的心理咨詢。
三 難以平衡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導致心理沖突
中職生雖然學習成績普遍偏低,但其內心也有自己的夢想。他們非常渴望自己能成功,能出人頭地,能受人尊重、被人認可。理想的自我很完美,但回到現實中,卻發現自己有太多的缺點和不如人意的地方: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沒有優異的成績、沒有突出的技能、沒有出眾的外貌、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所以又覺得自己的理想遙不可及。這些學生不能處理好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內心很痛苦。特別是現在就業壓力很大,中職生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是比較困難的,但不少同學又不甘心做收入低又辛苦的工作,最后錯過了就業機會。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會學生平衡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是很重要的。要讓他們明白,一方面要降低過高的目標,而另一方面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縮小差距,達到心理平衡。還必須進行就業心理指導,讓學生明白,只有先就業再擇業,才能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
四 缺乏學習動力導致的心理問題
中職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很多學生讀職校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或是沒考上高中,退而求其次,不得不來職校;或是學生自己根本不想讀書,父母逼著來,就圖拿個文憑,早點就業;或是家庭比較貧困,讀職校可以減輕家庭壓力等。所以不少同學入學時都是抱著諸如此類的態度:讀職校就是混三年,混個文憑,好找個工作。由于缺乏學習動力,不少學生很少花時間去鉆研自己所學的專業,也很難培養專業學習興趣。沒有興趣,也就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反而放棄了學習。再加上,班級整個學習氛圍不好,有部分想學的學生也會受影響,變得得過且過,喪失了學習動力。其實有些中職生是很聰明的,但他們就不愿把精力花在學習上。所以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問題是讓老師和家長非常頭痛的問題。
并且中職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時間花的少,閑暇的時間多了,自然就會帶來了其他一系列問題。比如,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聊天交友的。加之,這些孩子本身就處在青春期,青春期的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也經歷著巨大的變化,于是過早進入戀愛的同學也越來越多。而這些孩子的心理又沒有完全成熟,自控能力較差,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別人的影響。不論是在虛擬世界還是現實生活,都容易受到不良影響,甚至上當受騙。特別是一些情感困擾,讓有些同學難以應對,出現心理障礙。因而如何幫助中職生找回學習動力,培養學習興趣,把寶貴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是很棘手但非常重要的問題。此外,引導同學們正確地認識及正確地面對青春期情感也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導致中職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還有很多,涉及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多個層面,還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多發現、多總結,并且根據這些不同的原因制定有針對性的、確實可行的方案,努力提高中職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