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時,總是羨慕有幸進入北大的讀書人,因為每一個走進北大的人,都會被它那自由的思想空間和濃厚的文化氛圍所感染。在北大聽講座,也是北大讀書人的一道精神大餐。然而,求學時,我沒有機會身置于北大精神的樂土、智慧的海洋,沒有機會觀賞這片樂土上生長五彩繽紛的花朵。參加工作后,借助于深圳市龍崗區教壇新秀北大研修班的機會,我走進了北大,感受了北大。雖然學習活動已經結束,仍然感覺意猶未盡,現將自身的學習體會簡單梳理,湊之成文,以警自身。
我們還得感謝深圳市龍崗區教育局進修學校準備的這一期短暫而有實效的專業培訓。在這一個星期的培訓活動中,不僅體會到了專家求真務實的科研作風,也深刻的了解到自身教育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不足,更是感受到自身專業精神和專業態度養成的深刻內涵。
一 全面關注自身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效益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課堂效益是衡量教師工作的重要標尺。如何提高課堂效益是每位教師都面臨的核心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張思明老師結合自身的課堂教學實際,給了我們一個高效課堂的典范。
張思明老師認為課堂的有效性有三重意義:(1)課堂效果;(2)課堂效率;(3)課堂效益。當然,張思明老師作為一名優秀的數學老師,實現了數學教學的長遠效益。
張思明老師曾經在班里搞了一項調查,題目是“數學是什么?”一個學生說:“數學是一些僅僅出現在課本和試卷上的,讓某些老師看著學生崴腳而感到竊喜的東西。”另一個學生寫道:“數學是一些居心叵測的成年人為學生挖的陷阱!”他開始思考我們的中學數學中存在的問題。后來,張思明總結:我們的數學忽視了對學生內動力的培養,我們必須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源和流,讓學生感覺數學的可親、可用。
之后,張思明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實踐,他把學生帶到北京郊外的山谷,讓他們測量山谷里奇形怪狀的大石頭的體積、采集中草藥,利用數學中的分形知識,找出具有“生物全息現象”的植物……在他的引領下,學生們掌握了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本領,提出并解決了一大批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我們應該意識到學科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廣泛的學科能力和全面的學科文化素養的養成,應該從長遠的課堂效益出發,重新認識自身的教學,我們不期望每個學生都成為科學家,但如果通過教學,能使學生有一種在生活中應用所學各種知識去思維的習慣,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二 客觀認識德育形勢,切實做好德育工作
學校德育是人生道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始終把德育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王寶祥教授針對當代青少年的心智發展特點,提出了全員德育的理念,對當前的學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王寶祥教授指出,教師的肩膀上擔負著深重的社會責任,(2)為國育人、依法執教的責任;(2)發展教育事業的責任;(3)為每一名學生健康發展的責任;(4)自我規范、自我發展的責任。師愛是傳遞這一責任的主要驅動力。他對師愛也有自己的解釋,師愛是大愛、博愛、事業愛、充滿教育理智的愛,不是“媽媽的愛”。以“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為核心內容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愛與責任結合的充分體現。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也就是我們進行德育工作的基本標尺。
同時,王寶祥教授還客觀地指出,當前的青少年是喜憂參半的一代。針對當前青少年受多種價值觀的影響明顯,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影響力淡弱;情感需要強烈而心理成熟滯后;民主意識增強而責任意識、責任能力淡弱等特點,明確指出了全員德育理念的具體內容:教職員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工作與教學工作一樣都是教師的主業;德育對學校發展、學生成長起導向、動力、保證的作用;德育與智育是一個整體,德育為先,相輔相成;課堂是德育的主渠道之一,誰教課誰負責;德育必須從實際出發,體現核心價值觀;德育的內容、形式也必須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喜聞樂見。在教育學理論中我們應該知道,客觀認識當前的德育形勢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意識到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的責任,充分理解教師的愛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法寶。作為一名教師,深深體會“我們留給孩子們的世界,取決于我們留給世界的孩子”這一教育名言的意義,努力提高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為肩上的“愛與責任”而奮斗。
三 正視專業素質提高,全力促進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隨著教育的發展以及對教育認識的提高,教師專業化問題日漸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課題。教師專業化發展也已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對教師個人來說,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也是提高個人職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之一。趙希斌教授關于“教師素質提高與教師專業化”的講座,給我們對該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趙希斌教授針對我國教師專業化面臨的挑戰,指出專業教師的特征包括:(1)具有以關懷學生為核心教育教學價值觀;(2)掌握系統的教育教學知識與理論,具有熟練的教學實踐技能;(3)能恰當應對復雜的教學情境并有效解決問題;(4)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有自我反思、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趙教授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1)要提高教學效能;(2)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效能感和職業幸福感;(3)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教師的職業是非常“專業”的,這就意味著你能做的事情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干的。
趙教授把教師素質分為以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教學觀核心的基礎素質和以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學科知識和有效教學、了解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等方面組成的專業素質兩個部分。為此,趙教授提出了教師專業化的途徑有:教師自身學習、反思和改進;建立同伴互助的機制;提倡專業合作等。
通過趙教授的講座,我們更加認識到自身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的不足和教師專業化道路的漫長。當然,我們更加明確了教師專業化的目標和方向,熟悉了教師專業化的方法和途徑,認識到了教師專業化的意義,努力引領我們廣大教師更加熱愛教育、全力提高素質、體驗快樂教學、享受幸福人生。
四 理性對待職業壓力,主動調節工作情緒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評價機制的日益完善,教師所面臨的壓力似乎日益增大。教師的職業壓力有社會的因素、學校的因素以及個體自身的因素。其中,個體因素又是占主導地位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面對壓力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心理自我保健。教師可以從培養豁達的人生觀、高尚的價值觀;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圈;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來進行自我保健。北京師范大學馬健教授的《心靈的光合作用—幸福與健康之路》對我們如何看待職業壓力、調節工作情緒有很大啟示。
在講座中,馬教授明確指出,我們這個時代是壓力的時代,每個人都會有壓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壓力是正常的。壓力的種類有很多,如急性壓力與慢性壓力、生理壓力與心理壓力、家庭壓力與社會壓力等。產生壓力的因素也多種多樣,如家庭因素、工作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性格因素等。而因職業的不同、年齡的不同等,使得壓力的產生也是因人而異的。
面對壓力,馬教授指出,關鍵是在于個人如何調整和緩解。他認為,面對不同的壓力緩解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因人而異的。當前情況下,主要有認知調整、行為訓練、情感管理、時間管理、財務管理、飲食合理、鍛煉身體、休息放松、醫療保健等方式。當然,馬教授特別強調,對待壓力,預防不治療更重要,及時的壓力緩解和情緒梳理是非常有效的途徑。在講座過程中,馬教授用鮮活有趣的例子為我們在坐的聽講者做了一次輕松的心理理療。
在當今社會,壓力是普遍存在的。適度的壓力能使人挑戰自我,挖掘潛力,富有效率,激起創造性;過度的壓力嚴重影響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家庭關系等。正確的對待壓力,科學主動的緩解壓力也是我們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生活中,我們需要一定的壓力,因為壓力可以刺激我們采取一些行動,挑戰我們自身的能力,幫助我們達到自己認為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其問題就在于我們怎么處理、安排和緩解工作中的壓力,以不至于因為壓力過大而影響自身健康。
眾所周知,北大的講座,以“多、高、新、廣”的絕對優勢,使國內其他高校難望其項背。“多”,就是數量多;“高”,就是指演講者的層次高,水平高;“新”、“廣”,是就內容而言,北大講座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并且都是各領域各學科最前沿、最新的思想火花、學術觀點和動態信息。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有幸聆聽了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教授的講座《北大故事——文化與精神》,領略了北大人的風采。可以說,北大講座更生動地體現了北大自由、寬容、博大、深遠的內在精神,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學術探索、思想創新的試驗場和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在北大聽講座,可以說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本書”。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