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課堂教學中無效教學行為的研究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課堂觀察,分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種種無效教學行為。這些無效的教學行為直接導致了一堂課教學效率低下或效果不佳的狀況,從而讓我們對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行為進行深刻地反思,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觀察 無效 教學行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2-0005-03
為了對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教學行為進行研究,我們對定西市安定區公園路小學五年級的一堂語文課進行了課堂觀察。隨堂聽課時,我們采取了記錄、錄音、觀察等方式,通過對課堂教學環境(主要指教師和學生)的觀察,透析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無效教學行為。這些無效教學行為直接導致了一堂課教學效率低下或教學效果不佳的狀況,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怎樣改變或避免教師的無效教學行為,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以《刻舟求劍》這節課為例,來剖析教師的無效教學行為,以引起我們對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行為進行深刻反思,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 課堂實錄及解析
師:同學們,我們從小到大聽過很多故事,這些故事有關于人的,關于物的,今天,我們來聽一個不同的故事,為什么不一樣?因為這是一則寓言故事。
(解析:“導語乏味”。語句平淡乏味、欠準確,缺乏感染力,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案腥诵恼撸群跚椤保處熢趯霑r缺少激情,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導入不能及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其費時間啰嗦地導入,還不如不用導語,直接開門見山,直逼課題,這樣既節省時間,又顯得簡潔明快。)
(板書:寓言二則)
師:(釋題)寓言是借助故事來提示某種道理,或將道理諷諫于某故事中。今天學習第一則《刻舟求劍》,此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諷諫是“勸誡、勸告”的意思。
(解析:“我為主角”。從板書題目到釋題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占到主體位置。)
師:這個故事選自《呂氏春秋》,是秦國宰相呂不韋編寫的,有人這樣評價這本書,(板書)“布咸陽門市之上,千(于)金其上,筵諸侯賓客游士有能增損一字者,予以千金。”
(解析:“置之不理”。教師寫板書時,學生在靜靜地看,在等待。)
師:我來讀課文,請同學們劃出不認識的字、詞。
(解析:“忽視學生的自學能力”。五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應通過布置預習,提前解決不認識的字詞,教師只需在課堂上交流正音即可。)
(師讀完課文后)
師:中間有這樣幾個字,這個字怎么讀,什么意思?(板書)涉,渡過江河。還有一個比較難寫一點的,看清寫法,(示意)注意:“遽”是立刻、匆忙的意思。
師:緊接“遽”后還有一個字,(板書)契,雕刻的意思。最后一個字“惑”。
(板書:“惑”)
師:還有一些簡單的字,此處就不寫了。
師:現在請同學們一起大聲朗讀課文。
(解析:“虛設教學環節”。在學生讀課文前,教師應出示閱讀目標,如閱讀時應注意什么,應思考哪些問題,通過閱讀要解決哪些問題,但此處的讀文好像只是教師教學的一個環節而已。)
生:(齊聲)讀。
(生讀完后)
師:剛才我聽到一個錯字,把“舟”讀成“船”,“舟已行”讀成“船已行”。
師:給2分鐘時間,快速讀這則寓言,結合自己的工具書,理解寓言的意思。
(學生紛紛拿出工具書,有《小學教材全解》,有《字詞句段篇》,開始翻閱。)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不斷提示大家;有的學生開始標注,有的還未動手。)
(解析:“舍近求遠”。課本是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學生獲得的主要信息來源于書本,對小學生而言,課本上每篇古文后面都配有譯文,如果學生實在讀不懂原文,可對照文后的譯文進行閱讀理解,比查所謂的工具書更省時、方便。)
師:一起來看。
(學生隨著教師的指引,來看課文。)
師:你們慢慢讀,把不懂的詞句畫出來……
(解析:“勞而無功”。學生已經開始閱讀,教師卻仍嘮嘮叨叨地說著閱讀要求,此時,學生只顧閱讀,對教師的“嘮叨”根本沒有聽進去,建議教師應在學生閱讀前出示閱讀目標。)
師:你們誰來讀第一句?
生(讀):楚人有涉江者。
師(譯):楚國有個渡江人。
師:其劍自舟中墜入水中。
生(齊聲說):他的劍從這里掉入水中。
師:掉了之后,他干了些什么?
師:“遽契……”一句,怎么翻譯?
生:他趕緊在船沿邊作了一個記號。
師:曰,是說的意思。
生:(大聲附和)這是劍掉下去的地方。
師:舟止——船停下來,(師讀)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生:(齊聲翻譯)從他所刻的地方入水尋找。
師:“從”前加個括號,加上“楚人”,楚人從他所刻的地方進入水里尋求寶劍。這里有個“之”,代劍;“舟已行矣”,船已經行駛;“而劍不行”,而劍沒有走動。
(解析:“我為中心”。每句古文幾乎都是由教師來翻譯,教師的講解完全代替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理解,完全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板書:畫示意圖,展示船行的過程。)
老師演示劍落的地方與船前進的方向。
(解析:“完全代勞”。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畫畫,畫完后請學生展示,并讓學生結合所畫的圖說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既展示了學生的繪畫才能,賞識了學生的特長,又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師繼續講解)
師: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譯)像這樣求劍,不是太糊涂了嗎?
師:現在我們把課文翻譯完了,接下來我們再讀一遍課文。
(生齊讀)
(解析:“虛設教學環節”。翻譯,讀文,只是教師設計的一個教學環節而已,對學生來說,沒有多少幫助與提高,且這種不帶任何思考的讀文,沒有太大的實質性意義。)
師:好,刻舟求劍給我們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它說明了什么?你們說這個人是聰明還是傻?
生:(齊答)傻。
師:為什么傻?我們以前還學過這樣的故事嗎?
生:(齊答)《掩耳盜鈴》《拔苗助長》。
師:我們學過《從前,這兒是一座村莊》,說明了事物巨大的變化,世界上萬物總是不斷變化的,就像這幅圖,(師轉身講解圖)位置發生了變化,那楚國人還能找到寶劍嗎?
(解析:“舉例不當”。其實,學生前面的回答非常棒,而教師卻牽強附會地往“變化”上引導,所舉例子與這則故事的聯系不緊密。)
師:我們再來看這圖,劍是從哪里落入水中的?船是怎樣前行的?
(解析:“不了解學生”。教師把已講過的內容又重復講了一遍,既費時,又沒必要,學生也聽得枯燥無味,所以,知識點較容易的就沒有必要再重復講述了。)
師:(以板書進行總結)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世上的事物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人們想事情,做事情(再次指圖說明)應該怎樣做?
(師啟發學生)
生:(大部分學生答)仔細。
師:我們再來看圖……
(解析:“語言重復啰嗦、教學過程拖沓冗長”。教師翻來覆去把學生看得很明白的圖進行第三遍講解,顯得十分啰嗦。)
師:我們應怎樣做?
生:(大部分學生答)細心。
師:應該想到這種變化,去適應變化,才能做好事情。
(解析:“答案唯一”。學生前面的回答很有自己的想法,有個性化思維的特點,而教師硬要往自己所謂的“標準答案”上引導。)
師: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哪類人?
師:就像楚國的這一類人。(師又回到對“寓言”的解釋上,解釋完后)諷刺這個人不考慮變化。
(接著師又返回到對那幅圖的講解)
師:好了,還有幾分鐘的時間,你們再輕聲地讀一讀,如有問題可舉手或同桌之間互相討論。
(解析:“師生等待下課”。講到這里,教師好像完全無事可做,等待下課,學生也在為等下課而漫不經心地讀著。)
生:(小聲地)讀文。
師:(來回走動)自己看一看比較困難的幾個句子,怎么寫的,不要寫錯噢。
(至此,時間已過35分鐘)
師:(來回走動)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著背一背。
生:背(個別學生大聲地)。
(解析:“沒有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有的念,有的背,有的玩,有的東張西望,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傻坐著什么也不做。)
(解析:課文講解完后,離下課還有一段時間,如果教師采取更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如背誦比賽,看誰先背會,教師就給予鼓勵和表揚,教學效果肯定比現在要好,而且這樣短的古文,加之已串講過,五年級的學生大部分能當堂背下來。)
(下課鈴響了。)
師:今天的作業是預習第二則寓言故事。
(解析:“作業布置無選擇性”。布置的作業是唯一的、固定的,使學生沒有選擇性,且預習的具體要求又不明確。其實,我們可以留多種作業方案:如擴寫、續寫、背誦等,建議教師布置作業時,應留給學生一定的選擇余地。)
師:下課!
生:老師——再見!
二 思考與啟示
通過課堂觀察,我們發現,教師的無效教學行為較多:有的關乎教學語言,有的關乎教學基本功,有的關乎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教學技能方面,還有的關乎新課改理念……經過梳理和統整聽課思路,我們有以下思考與啟示:
第一,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需要不斷強化。觀察發現,教師駕馭教學語言的能力較差,由于教師教學語言欠修煉,語言表達功底差,課堂講解顯得啰嗦乏味,缺乏感染力;課堂教學結構沒有做到優化,致使課堂教學層次不分明——教學環節模糊而缺乏層次感,教學重點、難點不突出;隨意性的提問的覆蓋整堂課等。這些教學行為無不與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有很大的關系。
第二,一些教師仍然堅持以傳統而陳舊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并以其支配著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中很少有新課改理念的體現。雖說近年來課改的逐步實施和深入推進為課堂教學注入了一些鮮活的東西,素質教育的理念也逐漸被認同,課堂上也隨之出現了一些體現教學本質要求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但我們不難發現,仍有一些教師故步自封,教學中缺乏改變和創新,如滿堂灌——仍以教師的講解為主;以自我為中心——教學中缺乏對教師自己角色的正確定位;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多少,學生學多少;教師怎樣講,學生怎樣學的形式,學生完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充分地體現出來;缺乏對學生的真正關注——由于教師不了解學生,不研究學生,對學生的認知障礙、認知水平、興趣、情感、需要等常常被忽視,所以教學中會出現因低估學生理解能力而翻來覆去重復講述教學內容,以自己的講解替代學生的閱讀理解而忽視對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現象,不了解學生課堂上真正需要什么,沒有切實關注學生的發展。為此,教師必須加深對新課改理念和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與研究,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第三,教師的教學方式、手段等教學技能,還需要在新課改理念的引領下不斷改進與提高。如本課教學過程缺少激情和創新,教師講得漫不經心,學生學得心不在焉,整個課堂平靜如水,沒有激起半點漣漪,顯得平淡而乏味;教法單一、手段單調,是導致課堂教學平鋪直敘、缺乏高低起伏層次感的主要原因。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設計的創造、教學過程的創新、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等都應體現出對學生發展的關注—一一切為了學生。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