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災難頻發的今天,生態危機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問題,面對形形色色的生態危機,公共關系以其獨有的特點和特質在充當著“指揮者”的角色。然而,在處理生態危機中,除了常用的公關技巧和一般的物質援助之外,心理干預已成為當今援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針對目前的生態危機公關過程中心理干預所出現的問題以及應采用的策略做一下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生態危機公關 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問題 心理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B84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2-0020-01
回顧早期的危機事件處理,無一例外的是將物質救援和軀體救援作為危機處理的首要部分,往往忽視了群眾在危機事件中心理層面上所受到的創傷和危害,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危機。就在人們開始注意心理危機出現的同時,心理干預就成為了自然災害中期和后期最主要的心理援助方式。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心理干預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還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今后應如何改進才會使心理干預真正受惠于民、受惠于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呢?
一 大眾對危機心理干預缺乏認識、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大部分人不明白心理干預在災難救助中的深遠意義。人們對心理干預普遍存在以下幾個誤區:(1)“金錢萬能論”,即認為物質和金錢能夠彌補一切,沒有必要進行心理干預。(2)對心理干預的專業性認識不夠,認為心理干預只是普通的安慰,任何有愛心的人都可以做,甚至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都可以做,對心理干預的專業性認識不足。(3)將“心理干預”與“治療精神病”混淆,認為參加心理干預就代表著自己是精神病人,就意味著自己有病,這也和中國人傳統的面子觀念有關,諱疾忌醫,不愿接受心理干預。
[對策]:加強心理健康等方面科普知識的宣傳,提高對心理衛生問題研究的重視程度。首先,要消除“金錢萬能論”的觀念,金錢只能彌補物質上的缺失,但精神上的支持僅僅依靠金錢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專業人士除了進入災區進行心理援助之外,還可以采用各種形式的心理學知識科普宣傳,對廣大群眾進行心理支持與引導,讓人們知道什么是心理干預、心理干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還要對不同類型的災難心理衛生機制進行專門研究,為心理干預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了解不同階層的群眾心理衛生狀況,以便今后更好地、更有針對性地實施災后心理干預工作,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二 專業心理援助人員嚴重匱乏,援助工作陷入尷尬境地
災難后的心理干預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詢,援助人員僅僅學過心理學,或者只接受過心理咨詢訓練是不夠的,因而對醫師的要求非常高,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方能勝任。就目前情況來看,全國范圍內真正能夠進行心理創傷治療的專業人員極其有限,真正能夠從事心理危機干預的臨床心理工作者也非常有限,與我國自然災害、人為災害頻發的國情根本不成比例,心理援助隊伍的發展嚴重滯后。這就必然導致災后心理援助工作處于尷尬境地——巨大的需求和供給不足。
[對策]善于動用全民力量,加強危機心理干預工作團隊的建設。針對目前我國對心理創傷治療師的極度匱乏,國家要有計劃地培養大批心理專業人才。我們要在全國的醫科類大學中,開設以培養心理醫生為主要目標的醫學心理學專業。在災難發生后,組織創傷心理學專家在災區對當地心理專業工作者進行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另外,借鑒日本的經驗,擴大心理援助的參與主體,讓民間團體參與心理援助。通過廣泛舉辦講座,對廣大民間團體成員和志愿者進行大規模的心理危機干預知識培訓,這樣不僅有利于彌補心理援助專業人員的不足,也有利于心理援助工作快速、全面展開。
三 缺乏國際交流平臺,外援力量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當重大災難事件發生時,除了依靠本國的救援力量之外,國際援助力量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救援力量。在歐洲,當一個地方有災難性事件發生時,如果一個國家專業人員力量不足,可以向聯網的國際組織申請援助。而我國,無論是從理論方面還是經驗方面,較歐洲國家來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所以,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充分重視和利用外援力量,對更快、更專業地處理重大自然災害危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是,縱覽最近幾年在我國發生的幾次重大自然災害,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許多國家向我國派遣了很優秀的心理援助隊伍,但由于組織上缺乏一個暢通的國際交流互動網絡,很難充分有效地發揮其作用,使救援效率大大降低。
[對策]:建立國際心理干預網絡,充分利用社會支持系統。借助良好社會支持和國際援助,不僅可以推動心理援助工作的順利開展,更重要的是能讓受助者感受到國家和國際溫暖,對迎接新生活充滿力量。建立國際心理干預網絡,我們還可以廣泛汲取國外的相關經驗,與外國機構開展交流合作,建立業務上相互交流和援助的關系。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逐漸摸索,制定出適合我國民眾的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快速反應機制以及災后心理疏導的長效機制。借鑒歐洲的經驗,我們可以與周邊的,在災后心理救災上有一定經驗的國家結成組織網絡,比如新加坡、日本等,他們在重大自然災害心理救援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我們可以以國際組織網絡中一員的身份,在本國無法完全承擔災難心理救助任務時,與這些國家互幫互助,共同抗災。
生態危機的發生的確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人類運用智慧和勇氣對抗種種危機的同時,人類也在逐漸的強大,在摸索如何將危機真正“轉危為安”的道路,而在這條曲折而又坎坷的道路上,心理援助雖然無力徹底改變災難這一事實,但是在對抗災難的過程中卻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雅寶.災后危機心理干預中的障礙及對策分析——探析汶川大地震后的心理重建[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8(5)
[2]張璽乾.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整合傳播[J].新聞界,2004
[3]房秋燕、李妮、陳紅.突發災難事件中遇難者親屬的心理危機干預[J].護理研究,2007(5)
[4]陳美英、張仁川.突發災害事件的心理應激與危機干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12)
[5]B. E. Gilliland, R. K. James. 危機干預策略(肖水源等譯)[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6]黃蘅玉.心理危機調停原則和策略[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4(3)
[7]高鵬、周進.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問題解決[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8]董惠娟、顧建華等.論重大突發事件的心理影響及本體應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嘯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6(04)
[9]陳華、楊興鵬. 對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10]劉萍.災難心理服務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7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