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離不開邏輯的。毛澤東在《關(guān)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說道:“文章和文件都應(yīng)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zhì):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準確性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外還有辭章問題。”毛澤東的話對我們思考寫作方面的問題很有啟發(fā)。他告訴我們:“文章要寫好,是要講究邏輯的。”確實,寫作的每一步都受到邏輯的制約,這包括:審題→立意→選材→組材→語言表達。下面本文從邏輯的角度談?wù)剬懽鞯恼麄€過程。
一 審題
審題就是要明確本文的寫作內(nèi)容范圍是什么,要采用什么文體來寫。題目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概念式,二是判斷式。概念式的題目,要求寫記敘文的話,它常常起線索的作用,據(jù)此選材組材;要求寫說明文,那么就要從揭示題目所表示的概念內(nèi)涵和外延;要求寫議論文,則題目為論題,要求從論題出發(fā)引出中心論點。概念式的題目如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并列的概念的,一般重在闡述這些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如《想和做》其中的“想”和“做”是一組不相容關(guān)系的概念,因而要論證這兩者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即“空想”和“死做”是行不通的,要把想和做結(jié)合起來。把這關(guān)系闡述清楚了,文章的中心論點也就明確了。因而應(yīng)采用求同法或求異法或求同求異法或共變法或剩余法來論證這種關(guān)系。
另外,概念式的題目,由詞或短語構(gòu)成,如果限制性的詞語越少,那么其表達概念的外延就越大,題目對內(nèi)容的要求也就越廣泛,相應(yīng)的,選材的范圍就大。因而題目對內(nèi)容的要求也就更廣泛,不僅可寫讀書的樂趣,還可選擇其他活動來寫,如登山、旅游、唱歌等。
判斷式的題目,審題較容易,因為判斷是對事物情況有所斷定的一種思維形式。因此,題目本身已揭示出了文章的中心。這類題目只要緊扣中心,一般不會走題。在現(xiàn)代漢語中,陳述句都直接表達判斷。祈使句、感嘆句和疑問句一般不直接表達判斷,但有時可間接表達判斷,或可引出一個判斷。如《青年人能不尊老愛幼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兩個題目分別是疑問句和感嘆句,它們都含有斷定的意思,間接地表達了判斷。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題目是祈使句,作者以父親對困在懸崖上不敢下來的自己的一再激勵“走一步”“再走一步”為題,引出在自己身上發(fā)生的一件事,由此推出判斷:無論怎樣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無論困難有多大都能闖過去。
二 立意
立意就是確定中心思想,任何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都可以表達成形式邏輯中的判斷,所以,只要能確定表達作文中心的判斷,就達到了立意的目的。題目本身就是以判斷的形式出現(xiàn)的,或可以轉(zhuǎn)為判斷形式的就不必多講了。以概念形式出現(xiàn)的,則要根據(jù)自己寫作的內(nèi)容、范圍來確定一個判斷。
另外,材料作文的立意問題。這類題目根據(jù)命題者提供的一則或數(shù)則材料。這類作文通常是要寫我們需要運用歸納、演繹或類比推理出這些材料的中心判斷,以此作為作文的中心。如,題目:閱讀下面的材料,聯(lián)系學習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材料一:蜜蜂能夠博采,還能夠提煉。一只蜜蜂要釀造1公斤蜜,須在100萬朵花上采蜜。假如蜂房離花叢平均是1公里,則釀造1公斤蜜就得飛行45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飛行11圈。
材料二:一個青年苦惱地對法布爾說:“我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都花到了我所喜愛的科學、文學、音樂和美術(shù)事業(yè)上,結(jié)果卻收效甚微。”法布爾從口袋里掏出一塊放大鏡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焦點上試試,就像這塊透鏡一樣。”
該文立意可作如下安排:先通過類比推理得出材料一的中心:治學須博學;再用類比推理得出材料二的中心:即治學須專一,再用上述兩個判斷作前提進行聯(lián)言推理,就得到了全文的中心論點:治學既要博采眾長,又要術(shù)有專攻。
三 選材
在寫記敘文時,我們要求學生圍繞中心選取典型材料;寫議論文時,我們要求學生運用恰當?shù)氖聦嵳摀?jù)和道理論據(jù)來證明論點;在寫說明文時,我們要求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征來寫。從邏輯角度看,中心思想(論點,事物特征)相當于一個或幾個推理的結(jié)論,所以,要想選材恰當,即要求學生在所掌握的材料中選出足以推出這個結(jié)論的材料(前提),能推出這些前提的材料就是合乎要求的材料。另外,當合格的材料太多時,應(yīng)注意根據(jù)其結(jié)論的因果聯(lián)系和松緊程度進行取舍及詳略安排。
四 組材
組材即謀篇布局,安排文章的結(jié)構(gòu)。就記敘文而言,確定文章的線索尤為重要。記敘的線索是作者思路在記敘過程中的體現(xiàn)。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關(guān)鍵是看它是否遵循了思維的規(guī)律,尤其是思維的同一律。若遵循了,那么文章各部分內(nèi)容能否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有了線索,我們就可以據(jù)此謀篇布局,安排文章的結(jié)構(gòu)。如以時間為線索的我們可以按其時間的推移來展開全文,以空間為線索的,按空間轉(zhuǎn)換的不同地點謀篇等。
五 語言的表達
呂叔湘、朱德熙兩位語言大師在合著《語法修辭講話》里說:“要把我們的思想正確地表達出來,第一件事情是要講邏輯。”任何優(yōu)秀的文章都應(yīng)當具有準確性、生動性、鮮明性。所謂表達準確,就是要求用詞貼切,句子成分之間要搭配恰當,句與句之間要語意連貫,從邏輯角度講,這就要求概念要明確,判斷要恰當,推理要嚴密。
語言表達除了有準確性的要求外,還有生動性、鮮明性的要求,生動和鮮明又都是以準確為前提的,所以,也有邏輯問題。可見,語言無論怎樣表達,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它首先必須是合乎邏輯的表達。
目前,中學生邏輯知識和能力的欠缺,妨礙了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必然也會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師應(yīng)當在作文訓練中有意識地加強邏輯思維的訓練。這首先要求語文教師應(yīng)具備一定的邏輯知識,以利于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更有意識地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