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的教學模式在涉外旅游專業學生處理旅游突發事件能力培養上的應用研究,旨在探討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進行高層次思維,從而提高學生處置旅游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PBL教學模式 涉外旅游 旅游突發事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2-0047-02
眾所周知,旅游業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行業,任何突發事件的發生都可能影響旅游業發展的穩定性。旅游突發事件是指在旅游業內外突然發生,并對旅游業和相關產業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旅游突發事件包括旅游業內突發事件和旅游業外突發事件兩種類型。旅游業內突發事件,主要體現在和旅游業密切相關的利益鏈條上,如旅游三要素:旅行社、旅游交通、酒店住宿。旅游業外突發事件主要發生在旅游業外部,表現為宏觀政治、經濟背景或客源市場的改變。
目前,我國部分高等院校和中職院校都開設有涉外旅游專業。該專業屬于旅游管理專業群范疇,鑒于該專業的涉外性較強,其教學內容與專業群其他類似專業不盡相同。例如,旅游管理類各專業重要的兩門課程《導游實務》和《旅游政策法規》都涉及了旅游突發事件的處理,但涉外旅游專業在基本知識的學習基礎上,應側重學習如何處置涉外旅游的突發事件,培養該專業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進行高層次的思維,從而提高他們處置旅游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
一 PBL教學模式在旅游突發事件處置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的教學模式是一種讓學生通過解決不確定,具有正確答案的真實性問題來獲取知識的教學,是由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活動構成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Barrows Tamblyn,1980)。而旅游突發事件處理的方式或策略,本身在處置程序和方法上不盡相同,在不違背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前提下,學生可以進行發散性思維或創造性思維,從而找到比較好的或合適的解決辦法,因此,對該專業進行旅游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培養的教學,采取該教學模式比較適合。
基于PBL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包括:(1)呈現問題情境;(2)研究問題;(3)重新研究問題;(4)交流與回報;(5)反思與評價。結合該教學模式在涉外旅游專業關于處置旅游突發事件的課堂教學的實際應用,我們可以進行如下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1.呈現真實的問題情境
呈現給學生的問題情境,應該與本專業學生在旅游事務中所關注的緊密聯系。除了教材中出現的有代表性的旅游突發事件,教師還可以列舉工作過程中真實發生的或親身經歷的旅游突發事件,以及社會上影響較大、媒體披露的重大旅游突發事件。如2009年10月14日,4名外國游客在桂林乘坐熱氣球喪生的事件;2010年8月23日,香港游客在菲律賓遭劫持而發生的流血事件;2009年4月13日,泰國政壇沖突升級重創泰國旅游業事件;2011年4月10日,桂林發生的游客與村民沖突、孕婦被推倒搶救無效死亡事件;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和海嘯及地震引發的福島核泄漏事件等。這些旅游突發事件案例具有真實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復雜性,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對學習過程保持更高的滿意度,從而為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研究和探討做好鋪墊。
2.發散性或創造性地研究問題
由于旅游突發事件的嚴重性和復雜性,特別是涉外旅游突發事件,處理起來會更加困難。如何技巧性、藝術性地處置旅游突發事件,就需要在教學上下更大的功夫。例如,2003年我國爆發的“非典”疫情,引發了一場巨大的經濟沖擊波,我國旅游業遭受重創,國內旅游業如何應對?因為本議題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涉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門、酒店業、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市場營銷部門等在發生該疫情后應如何應對的問題,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PBL教學模式下的“工作白板”操作方式。首先確定學習議題,然后制定行動計劃,進而記錄解決問題的想法以及亟待澄清的學習論題,在每個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后,重新組織學生探討處置旅游突發事件的方法和策略,以及這些處置策略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倡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找出超乎標準答案的各種不同答案乃至最佳答案。最后,再組織學生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匯報,或者進行辯論,讓學生不局限于“盲人摸象”式的學習,從而對處置旅游突發事件策略有清醒和全面的認識,起到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效果。
3.探究式的反思與評價
為了幫助學生提煉所學到的東西,幫助學生概括和理解知識的應用情境,教師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進行“元認知”性的自評,反思自己處置旅游突發事件的方法或策略的過程和結果,思考其他學生提出的策略的異同點,從而進行互評。另外,教師可在貫穿教學過程的評價基礎上進行診斷性的評價,對不同學生個體、學習小組提出的方法和策略進行評估;同時,針對旅游突發事件,教師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嘗試著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提供換位思考的空間。
二 PBL教學模式在旅游突發事件處置教學中的優缺點分析
通過筆者教學觀察和調研,不少高校和中職院校針對管理類專業的教學大量采取了案例法教學,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涉外旅游專業學生也不例外,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模式正是基于案例法教學模式基礎上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也受到了學生的好評。因此,該教學模式在培養涉外旅游專業學生處置旅游突發事件能力上值得應用和推廣,進而也對其他方面的教學起到了借鑒作用。
該PBL教學模式的主體是教師,在針對旅游突發事件處置策略的教學中,教師應時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外,還要對旅游突發事件案例情境進行采集和提煉,這就對任課教師提高了要求,要求教師有從業的經歷,能夠提供旅游突發事件的真實案例,而不是道聽途說的案例。其次,教師要組織學生有效地參與到PBL教學模式中來,并將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旅游突發事件的相關案例是PBL教學模式的主要載體。該類型案例不管來源于教材,還是從業經歷,乃至媒體報道的事件等,都有一定的真實性、代表性和典型性,都能從實證的角度有效地闡述教學內容。該教學模式下,學生首先應該理解教材,進而能對各種案例進行融會貫通。采用該教學模式,能對旅游突發事件處置策略現場演習,能讓涉外旅游專業學生與旅游從業市場進行“無縫”對接,提高他們處置旅游突發事件的綜合素質。
PBL教學模式的客體是學生,涉外旅游專業學生在對該專業認知的基礎上,若能讓他們在旅游突發事件處置策略的學習中保持良好的滿意度,能學會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能夠進行深層次的思維,提高自己的動腦和動手能力,則善莫大焉。
PBL教學模式盡管應用性較好,但同時也要注意該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課時量較大、知識量不足、師生互動的積極性亟待提高、問題答案的不確定性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需要認真考慮如何處理這些局限,揚長避短,讓教學效果最大化。
三 PBL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涉外旅游專業學生進行旅游突發事件處置策略教學,PBL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教學平臺,改進了知識傳播機制,促進了師生互動,甚至能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鑒于本專業的特殊性、涉外性,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1.語言過關,綜合素質過硬
由于涉外旅游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一些涉外性較強的旅游崗位,在旅游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更需要培養其較強的語言能力,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旅游突發事件,處理起來復雜和困難,所以需要該專業學生在外語學習上要轉變象牙塔式的外語模式,接觸更多的領域,能用外語和旅游突發事件中的外國游客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雙語教學”,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提高語言能力。
該專業學生要在課堂上的PBL教學模式中有意識地不斷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執行能力,進而擁有過硬的綜合素質。
2.轉變角色,樹立應變意識
應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力爭讓涉外旅游專業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即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例如,如果我是旅行社部門經理、導游或司機,碰到旅游突發事件應如何處理?同時,對于比較敏感脆弱的旅游業,教師應該經常提醒學生具備危機意識和應變意識。例如,教學設置中,恰逢上課時下暴雨,教師可以隨機安排問題情境,旅游團推遲出游計劃,計調和導游分別應該怎么做?
3.學會學習,培養團隊意識
學生在PBL教學模式下由于問題情境的提出,應該學會獨立自主地進行調查研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旅游業是一個各行業鏈條高度聯系的產業,處理旅游突發事件不僅需要涉外旅游從業人員具有清醒的大腦,果斷干練的做事風格,同時也需要具備團隊意識。在PBL教學模式中,學生要有意識地參與其中,積極踴躍地發言,樹立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4.加強修養,樹立大局意識
本教學模式,除了培養涉外旅游專業學生處置旅游突發事件的能力,學會技巧性地甚至藝術性地處理旅游突發事件,還要培養其處理旅游突發事件的抗壓、抗干擾能力,培養其健康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樹立大局意識。并能夠在處理過程中,吃一塹長一智,加強自身修養,顧全大局,以集體為重,以國家為重,為涉外旅游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最新旅游安全事故防范措施與責任認定處理辦法實用全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
[2]鄭向敏.旅游安全概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
[4]溫秀.我國旅游業突發性危機影響、誘因及預警機制建構研究[D].西北大學,2004
[5]田哩.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應對突發性事件能力培養的思考[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09(4)
[6]于本鳳.外語導游在涉外旅游活動中注意的幾點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7(5)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