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返璞歸真,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通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陶冶情操。
由于文章都來自于生活,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感受和思維。試圖讓每一篇課文都深受學生喜歡,試圖讓每一節語文課都讓學生感受到快樂,讓他們感到書中寫的與他們自己的生活都密切相關的。
一 從冰心的《笑》引發的思考,知識來源于生活
我曾經讓學生讀冰心的《笑》,這篇文章的主旨是:抒發了作者追求美和愛的思想感情。我卻撇開了這一點,主要講了以下內容:我把作者冰心和我的奶奶作比較。我奶奶比冰心小四歲,她是農村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子,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一輩子都沒有出過門,而冰心的父親是海軍軍官,參加過甲午戰爭,她的童年是健康的,后來讀大學,又留學美國。所以她的思想很豐富,很成熟,也很年輕。
另外,我還和她們談了當今社會那些為生男孩兒到處躲藏的女人們,我告訴他們冰心奶奶比這些女人還年輕,還現代。繼而我再告訴學生們,即使生活在現代社會,如果不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也只能算是一個“古人”。這僅是在潛移默化中告訴了學生學習的重要性,比純粹地說教要有用得多,也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
但是為了不使學生簡單的認為只有學習課本知識才是學習,我又將三毛和我的媽媽作比較。三毛比我媽媽大四歲,但是三毛一直讓我覺得她是一個少女,她的文章和她的人生都是很單純的,而我的媽媽卻經歷了中國那一代人所經歷的一切,所以,我閱讀三毛遠沒有閱讀我媽媽的人生經歷獲益多。這時我又告訴學生,一個人的知識除了來源于書本之外,還有個人的生活經歷,所以,我們要注意體會感受自己經歷的一切,同時不要害怕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因為它可以使我們成長,讓我們變得成熟。
二 從《項鏈》到培養學生全面的學習能力
《項鏈》是語文課本的傳統篇目,我在處理這篇課文時也改變了以前的模式。對于這篇文章,我是這樣處理的:
1.利用文章開發學生的想象力
文章中有兩處可以做這項工作。第一處在項鏈丟了之后,我們可以設想在男女主人公的努力下項鏈找到了,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女主人公將如何度過她的后半生?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丟項鏈這件事她的生活會是怎樣的?第二處在結尾,憑我們的想象給這篇文章續寫結尾,也就是當女主人公知道項鏈是假的時候,你設想一下將會發生什么?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可以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2.利用文章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培養,并有意識地告訴學生應該如何處理和對待人生中的挫折
在這篇文章中,女主人公馬蒂爾德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表現出了誠實、負責等良好的品質。為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我在這篇文章中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如果你是馬蒂爾德,你將如何對待這件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你將如何面對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讓學生自己和女主人公的做法作對比,體會誠實與責任的重要。培養學生誠實的態度與勇于負責的精神。第二個問題主要是對學生的一個人生指導。在學生簡單發言之后,談我對人生的感悟,我告訴他們,面對生活,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個詞語:選擇、堅持、放棄。前面兩個詞學生都比較容易理解,我重點解釋了“放棄”,并告訴學生們,“與其抱獨守殘,不如勇敢地放棄,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美麗?!痹谏钪性S多人對于一些不適宜自己,或者根本已經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還會苦苦抓住不放,認為這樣就可以擁有它,結果最后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得不償失。我告訴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中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一定要敢于放棄,放棄代表的不是失敗,而是重新選擇,放棄是下一次成功的開始。
近幾年,“校園戀情”風靡于中國。我立刻意識到在學生中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的重要性。我們的探討是從文學作品開始的。我從教材中選了幾篇課文:《孔雀東南飛》、《雷雨》、《簡#8226;愛》、《項鏈》。我和同學們一起體會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殉情,為他們因不得已而用生命來換取愛情表示崇敬;在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愛情中,讓學生看到周樸園自私的愛,當利益和愛情發生沖突的時候,他選擇了利益,而放棄了愛情;在羅切斯特先生和簡#8226;愛的愛情中,讓學生知道真正的愛情不會因為金錢、地位、身份、容貌等任何因素的差別而受到影響;在馬蒂爾德夫婦生活瑣事的愛情中,讓學生體會到愛情的平凡,體會到愛情可以在困難或挫折中成長并得到完善。在對戀人的分析中,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并以此告誡學生,感情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來得越早,枯竭得也就越早,所以,我們在學生時代一定要蓄存情感,等到長大之后,以緩緩之勢釋放,才可以天長地久。
總之,在處理文章時我有這樣的思路:把遙遠的變得親切,把復雜的變得簡單,把無聊單調的變得有趣,把自己的關于人生、文學、藝術、歷史、社會的各種經歷、感受隨時融入到課堂里來。追求個性和創造,使學生面對的不僅是知識,而是逐漸開發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法制意識、道德情操,特別是要時時把他們引到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去,引導他們把思想投入到生活中去。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我的語文教學改革步入了正軌,教學工作也有了質的飛躍,面對課堂上那些或是歡笑的、或是沉思的、或是激情的學生,我釋然了。我暗下決心,無論這條路有多艱辛,我都會堅定地走下去,用我的努力換來學生對語文的熱愛,用我的付出換來學生對生活的感悟。
〔責任編輯:王以富〕